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有关中华文明与希腊文明交流的研究心得,对这一点感悟尤其深刻。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原生文明延续至今,是多方面原因合力产生的结果: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之屏障,各种因素综合孕育出的中华民族包容坚韧之特质,以及在多数历史时段保持对外开放的海纳百川之胸怀等。自古以来,中国一直与周围世界以不同形式保持着各种方面的交流,这是海纳百川之胸怀的展现。这些交流不仅体现在历史文献中,还反映在考古学上。中国考古学诞生的一百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国境内发现了不少具有西方文明因素的文物,它们是体现中西文明交流的实物证据,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国和希腊分别是亚欧大陆两端两个古老文明的杰出代表,一个孕育了博大的东方文明,一个创造了灿烂的西方文明。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上,中国和希腊的文物交流就络绎不绝,中国的丝绸、希腊的人物形象都在对方的考古发掘中涌现。
希腊诸神形象:来自奥林匹斯山的召唤
希腊诸神形象作为希腊式人物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在中国境内屡有发现,如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大力神赫拉克勒斯(Heracles)、胜利女神尼克(Nike)、神使赫尔墨斯(Hermes)、爱神厄洛斯(Eros)、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等。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他经常头戴葡萄藤冠冕,手持常春藤缠绕的酒神权杖,以大型猫科动物(如虎、狮、豹)为坐骑,带领着他的随从四处游逛。1988年甘肃省靖远县出土的一件鎏金银盘,盘分三层,外层是葡萄卷草纹和小动物;中层为十二等分的左动物右人像,可以确认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盘心凸起的圆形银片经模压(或从反面锤打)呈现出高浮雕纹样,可以确认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神态优雅,右肩扛有两端装饰花蕾的酒神权杖,倚坐在一大型猫科动物背上。2006年在西安隋张綝夫妇合葬墓、2011年在茅坡村21号墓与2015年咸阳北杜村11号墓各出土了一件隋代陶骆驼,其陶驼囊上的模印图像,表现的可能是酒神狄俄尼索斯或其老师塞勒诺斯和随从。
甘肃靖远鎏金银盘 作者/供图
西安茅坡村M21陶驼囊 作者/供图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曾两次勇斗雄狮,头戴狮型头盔、手执木棒是他标志性的特征。2000年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出土的一枚镶嵌蓝宝石金戒指,戒面上的人物头戴狮型头盔、手执带刺木棒,很可能就是赫拉克勒斯。
胜利女神尼克拥有一双翅膀,她通常手持一物,或为橄榄环,或为棕榈枝,或者为十字架(东罗马金币背面的胜利女神像即手执十字架),身材丰满健美,出现在胜利者的周围。青海省博物馆藏有一条包金神祇人物联珠饰牌银腰带,七块圆形饰牌中有四块上捶揲了一位丰满女性,身负双翼、手持棕榈枝,很可能是尼克女神。1959年新疆巴楚县出土的一枚有翼人像印章,面上雕刻了一位人物,有翅膀,头戴橄榄环,双手前伸持一物,可能是棕榈枝或十字架的变体,人物形象可能是简化表现的胜利女神。
神使赫尔墨斯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他不仅是脚蹬插翅靴、速度敏捷的诸神之信使,也是手持双蛇杖的商业和商人的保护神。1914年在新疆若羌县楼兰遗址挖掘出土了一件彩色缂毛残片,其上有一浓眉大眼、高鼻厚唇的人头图案,人头左方是非常明显的双蛇杖,据此斯坦因认为此头像为十足希腊罗马式图案的赫尔墨斯头部。
爱神厄洛斯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早期神话中他是原始神,在诸神中最美,晚期神话中他成为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的儿子。厄洛斯拥有金翅膀,手持金弓,百发百中的箭带来幸福和快乐,也带来爱情的煎熬和痛苦。他有时是一个可爱的裸体小男孩儿,有时被描述成英俊的少年。新疆米兰佛寺壁画有翼天使像分别于1906年由斯坦因、198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发现,该像极有可能于东汉末年至两晋时期(公元2-4世纪)由罗马或犍陀罗地区画匠在本地绘制。天使为少年形象,面部为希腊写实风格,背后有扬起的双翼,斯坦因认为此有翼天使像属于希腊式佛教美术造像(即犍陀罗艺术),构图和色调具有浓烈的希腊古典作风,其原型应追溯到希腊神话中有翼的爱神厄洛斯。
此外,以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最多的佉卢文木椟封泥印章上,常有执盾牌和雷电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像,也有其他希腊神像,如赫拉克勒斯、厄洛斯等;各地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背面一般则为侧身或正身的胜利女神尼克像,背有双翼,手执长柄十字架,有的立像边铸有VCTORI(Victoria)的铭文,指明此像为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即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尼克;部分贵霜铜币背面也有希腊诸神像。
鎏金人物银碗:来自中西亚的希腊风采
在众多体现文明交流的物证中,还有一类工艺精美、形制独特的器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具有希腊式艺术风格的鎏金人物银碗(杯)。目前国内共发现四件,均埋藏于北魏的窖藏或墓葬中。这类器物系金属容器的一种,多以碗的形式出现,亦有少量的高足杯。主要特点是碗(杯)腹的内部素面,外部纹样采取四等分法,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人像进行装饰,人物形象普遍向左或向右以不同角度侧转。
目前,中国境内共发现鎏金人物银碗(杯)四件。其中有三件出于山西大同(即北魏平城),经分析应是在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以前输入的平城,极有可能产自北魏中期(公元5世纪)的西亚或中亚某地区,尤其是萨珊的东部属国呼罗珊或巴克特里亚。还有一件出于内蒙古伊和淖尔,应是埋藏于5世纪晚期,同样极有可能产自北魏中期的西亚或中亚某地区,尤其是巴克特里亚地区。
大同南郊北魏遗址鎏金刻花人物银碗,1970年出土于大同市南郊工农路北侧北魏遗址西遗址。碗腹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个圆环,内捶雕四个形象基本相同的半身像,两两相对或相背。半身像头部为侧面,胸部是正面,作扭头向侧方直视的姿态,面部表现为大眼、高鼻、阔唇。
大同南郊北魏遗址鎏金刻花银碗 作者/供图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7鎏金刻花人物银碗,1988年出土于大同市城南3公里红旗村至七里村一带北魏墓群M107。碗腹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个圆环,环内各有一男子侧身头像,两两相对或相背,形象并非完全相同,但均为深目高鼻,长发披肩,无冠。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9鎏金刻花高足人物银杯,与M107银碗同出于一个墓群。腹部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个圆环,环内各有一侧面人头像,两两相对或相背,形象各不相同,但均为深目高鼻,着圆领衣,头戴冠,冠式不一。
伊和淖尔鎏金高雕人物银碗,2010年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2010BYM1。碗腹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个椭圆环,环内各有一侧身人头像,两两相对或相背,形象各不相同,为三女一男。三女子相貌年轻,发式各有特色;一男子中年相貌,头发较短,下颌蓄胡须;但面部均为深目高鼻。
伊和淖尔鎏金高雕人物银碗 作者/供图
虽然推测银碗(杯)均产自于中西亚某地,但碗(杯)腹外部的装饰纹样从忍冬纹到人物形象,却都希腊式风格显著。忍冬纹亦称“阿堪突斯叶纹”,阿堪突斯(Acanthus)是多分布于地中海沿岸的一种植物;圆环内呈现徽章式构图的装饰人像,一方面可以联想到经常出现人物形象的西亚萨珊银器与中亚钱币,另一方面更能够使人联系到罗马和西罗马钱币正面的统治者或其父母头像,银碗上也许就是模仿自这些希腊罗马古典造型的单纯装饰性人物。
大同南郊北魏遗址鎏金人物铜杯 作者/供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土第一件银碗的北魏窖藏遗址中,还同出了两件鎏金人物铜杯,与鎏金人物银碗(杯)类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杯腹上也是以四个忍冬纹间隔四人像,但没有圆环,人像是正面全身的高雕形式,穿着的服装为希腊罗马世俗男性女性普遍身着的长袍(Tunic)和大衣(Mantle),发式也可大致看出似是古代希腊在希腊化时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瓜形”发式。
交流互鉴:永葆文明生机活力的秘诀
中国境内之所以能屡屡发现埋藏于汉唐时期的希腊式人物形象,与这一时段中国的开放包容密切相关。跨越1100多年的汉唐时期占据了中国文明史的1/5,在这辉煌绚烂的1000多年中,从西汉的西域凿空,到东汉的佛法东传,从魏晋南北朝的胡汉交融,到隋唐的兼容并蓄,中国真正对世界敞开了怀抱,以海纳百川的开放之姿促进了中西方交流。人的流动、文化的交流都通过物质交流体现出来,在中国各地不断出土的典型希腊或希腊风格遗存,就是那个时代开放属性的生动写照。
这些承载了希腊式人物形象的重要文物,涵盖了纺织品、金银器、陶器、壁画、印章、金属币等多种文物类型。它们有的可能直接产自曾经的希腊世界(地中海地区及其附近)囊括的地区,经过西亚、中亚的传播来到中国;有的可能产自西亚、中亚,融合了诸如波斯、巴克特里亚等当地文明特色后,再传入中国;有的就地生产于中国境内,展现了中国对希腊式因素的吸收和借鉴。
从关于中希文明交流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总结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的经验,以及希腊文明为何走向衰亡的教训,也感悟出文明得以永葆生机活力的秘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秘诀就是交流互鉴本身。
(王晓琨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灿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