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史的深入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位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我们要充分利用内蒙古文化遗产资源的巨大优势,用文物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深化北方草原地带“古代文明理论”的研究,有效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来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内蒙古的阴山山脉至大兴安岭一线,考古发现了大青山南麓“大窑人”、萨拉乌苏河畔的“河套人“、锡林郭勒盟的“金斯泰人”、呼伦贝尔地区的“扎赉诺尔人”等古人类遗址,时代序列为距今50万年至2万年,从而确立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由早到晚的完整序列,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带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开启了北方草原地带人类文明起源的序幕。
赵宝沟文化遗物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初见端倪。在西辽河流域,分布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诸考古学文化,其中辽宁凌源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坛、冢、庙被发现以后,世界文明史的格局从此被解构。正如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所言:“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结合到一起,从而迸发出文明‘火花’。”而在内蒙古的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同时分布有白泥窑子文化、王墓山文化、海生不浪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文化、老虎山文化、朱开沟文化等诸考古学文化,昭示着区域文明演进维度的快速拓展。黄河流域与辽河流域诸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长江流域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文明体系的完整架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以实证,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进一步形成。
要用实体文物清晰地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及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蕴藏有丰厚的文物资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2.1万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长城7570公里,岩画10万余幅,国有馆藏文物112.5万件(套),国家珍贵文物1.6万件(套)。这些珍贵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加强文物丰富内涵的研究阐释,实证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基本路径。一是在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方面,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科研项目为切入点,进一步开展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流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裕民文化遗址、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清水河县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等典型遗址为中心,开展文明起源、国家形成、边疆治理等课题的研究。二是以辽代城市遗址为重点,研究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城镇的建置与边疆防御体系的建构,展现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三是以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为中心,以元朝疆域的形成与各民族间的交融为研究课题,重点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二道井子遗址博物馆
专家学者考察大甸子遗址
其次要打造代表性文物的展示与展览,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完整地体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我们要紧紧抓住文物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载体,加大文物遗址、经典文物的展示传播力度。首先依托红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阐释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脉络;依托内蒙古丰厚的长城资源,揭示我们国家边疆治理体系建构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托各类代表性文物,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反映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形成完整的史料实证体系,全面构筑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实证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
深入挖掘阐释体现中华文明符号与形象的代表性文物,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宣传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历史密切相关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为世界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我们要以体现中华文明符号与形象的代表性文物为抓手,深入挖掘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厚重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多维度、全方位举办以中华文明为主题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
蒙古包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关键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示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才能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
我们要立足内蒙古丰厚的文物资源,充分发掘呼和浩特市“大窑遗址”“岱海遗址群”“红山碧玉龙”“居延汉简”“王昭君墓”“五一会址”等代表性文物和考古遗址的文化内涵,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标识,讲好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中华民族的符号与形象,建立中华文明的标识体系,构筑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坚强堡垒,增强文化自信。
(作者系内蒙古博物院院长、研究员)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