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这十年】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2022-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一带一路”倡议。近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4卷中,“一带一路”就出现了302次,足见其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关键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将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将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开放带来中国的巨大进步。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20年来,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中国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19万多件,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2013年11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作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并对丝绸之路精神和“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作出系统阐述。“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正式提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从绘就一幅“大写意”到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新时代这十年,中国深化开放政策,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开放压力测试,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继续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统筹好开放和安全,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主张,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解决全球性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三次提到“全球治理体系”,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思想。一是总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二是总结“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的成绩之一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三是展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我们分析“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形势、经验与未来,指明了路径。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雨楠)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