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这十年】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2-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自2015年以来被中央高层频繁提及和强调,成为“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语境中最热门的词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化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对解决中国结构性、体制性问题产生着重要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长期低增长态势,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不断走弱。西方国家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频发,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要扩大总需求,更要在供给端发力,深入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事关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的一项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是指经济运行的矛盾主要出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是指供给侧的矛盾主要是“结构”而非“总量”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常态解决经济发展新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是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实现供给要素的最优配置。一方面是让市场及时出清,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是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在党的十九大之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为“三去一降一补”。十九大之后,在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党中央又紧扣“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这个主攻方向,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实现这些供给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部署2016年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时,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此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其政策内涵也在不断深化。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延伸为“破、降、立”,即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大力培育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后,在过去两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中国已经有基础、有能力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的方向大踏步前进了。但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再度增大,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还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在短期内的反映。因此,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即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由“清除障碍”向“提升质量”方向转变,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从量变全面转向质变,标志着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进入下半场”。

  随着外部环境趋紧和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微观活力不足、供给体系质量偏低、体制机制约束等问题突显,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为化解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管总要求。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亮点就是,在化解低端无效产能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一方面把传统的低效的淘汰掉,另一方面培育新动能、新增长点来支撑、提升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出的不仅仅是破旧立新,更是逐步优化结构、优化动能的过程。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这些阶段性显著成效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经验,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的有益借鉴。这些中国经验体现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政府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必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和内生驱动、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共同驱动、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协同驱动的方式转变,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发展。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闫琪)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