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阐释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团委、中国社会科学网联合开设【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栏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理论和学术优势,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学理化阐释。
黄承梁,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主任。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基础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以及《管理世界》《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著有《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黄承梁、余谋昌合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等。在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的生态文明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人权事业中的环境权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系统学习好、把握好、阐释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系范畴和内在逻辑,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文明是向前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更加完善、发展水平的更高阶段,也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选择。
作为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在世界范围内高举生态文明旗帜,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今日中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阶段性、常态化特征十分突出。一是经济结构显著改善,一二三产业比重更加合理,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均衡,趋向于一体化;二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转变的要素由资源驱动、投资驱动不断走向创新驱动,创新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这些阶段性、常态化特征,与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内在要求日渐趋同趋近,反映出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在本质方面的高度竞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新的历史使命。换言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必选项。生态文明搞得好不好,将成为衡量、体现和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战略性考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使这个“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总前提下。
在人类历史发展总过程中,更高、更进步的社会文明形态总是拥有更为发达和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必须从现代化的历史和时代范畴出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观,坚持创新理念引领,实现诸如能源革命、节能降碳等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牢牢把握话语和实践自主权。
推荐阅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9】韩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家共谋全球安全倡议的概念共识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8】杨抗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7】刘爱玲:践行“三个务必” 奋进新征程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6】意娜:深刻把握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5】张炜: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世界史话语体系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4】程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认识人口问题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3】杨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推动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12】常殊昱: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提高中国对外传播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