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精神和物质同时并存、相互转化的范例,也为多样性语言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辩证统一提供了生动的实践例证。时至今日,脱贫攻坚已载入了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同时也载入了世界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占世界人口近1/5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面貌,显著提升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0万人,2018年至2020年的总体经济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5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24534元。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随着脱贫攻坚的胜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通过发展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预科班、民族班,在广大农牧区推行寄宿制教育,着力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等举措,促进教育公平,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民族地区已全面普及从小学到初中9年义务教育,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四地州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义务教育。同时,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民族自治地方共设置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729个,全国各级播出机构共开办民族语电视频道279套、民族语广播188套。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5项,占37.5%。经过一系列努力,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既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增收致富,也延续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正是在脱贫攻坚这场深刻的物质革命中,各族群众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丰硕成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丰硕成果。而且,恰恰是在上下齐心、共同奋斗中,物质成果得以发展和转化,精神世界得以充实和升华,产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气更足了。脱贫攻坚不仅使各族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收入,而且唤醒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极大提振和重塑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创业干事、创优争先的精气神,增强了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劲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大家比着把日子往好里过,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浓厚氛围。二是眼界更宽了。打开了民族地区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畅通了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让大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各族群众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等显著增强,脱贫致富的点子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三是生活更现代化了。通过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弘扬好家风、“星级文明户”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等,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更多人追求环保、讲究卫生,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新追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邻里和睦、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社会风尚广泛弘扬,既有乡土气息又有现代时尚的新时代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概言之,随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雄厚,各族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赋予了脱贫攻坚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