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全体人类命运的科学判断和写照,超越了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单边思维、封闭思维、保守思维等,施之以和平思维、平等思维、共赢思维,是关于思维形式和处理关系规则的科学理念。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虚无主义不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世界问题的康庄大道。
人作为社会性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为“共同体”关系。诚如滕尼斯所言:“人的意志在很多方面都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任何这种关系都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在滕尼斯的视界里,共同体的本质是进入共同体的人与人之间“休戚与共,同甘共苦”。超越于民族、种族、国家、文明的所有人的最大“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世界各族人民对美好人际关系、人物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构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积极应对世界格局演变和解决世界文化文明危机而提出的智慧举措。
从本质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三方面的价值意蕴。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公道”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习近平主席站在“价值共识”的制高点,从五个方面界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个共同体期求公道正义、包容互惠、尊崇自然,是对人之“公”德的价值诉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无论是作为个体主体的人,还是作为地域、民族、国家的集体主体,抑或人类整体的类主体,都遵从公平、公正、公开、公心法则,都注重“公”德,不仅处理个体主体之间、集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要秉承公德公道,处理人类主体与自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也秉承公德公道。反思自古至今的冲突对抗、冷战霸权、单边强权、封闭保守等等弊病,无不皆是因“私”而起。“私”字当头,强调自我主体性而忽视他主体性的自在性,重个体之私利而轻集体之公益,吞噬盘剥了民主、自由、文明、法治、平等、公正、合作、共赢、包容、和谐等价值理念的本真要义,遮蔽了人与人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通共融特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民族、国家和文明形态高扬“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大公精神,凝聚共同价值、共同理想,“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以“天下为公”的公理公法,构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的世界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和合”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在普遍联系的世界里,世间万物交织交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物之间交织互动,“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多样、注重国家平等、主张文明互鉴、提倡包容发展、遵守互利互惠,以其美好的关于人类命运航向蓝图的设计,呼吁人们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共达共赢、合作互鉴、绿色低碳,共创真善美的未来世界和美好的价值世界,所畅想的“共”、“和”、“互”等理念深刻体现了“和合”价值观。“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和首要价值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即以“尚和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之一。就本质言,“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表明人与自然、社会、人际、民族、种族、国家、宗教、心灵、文明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协调、谐和与共生。“和合”充分把握优质因素和要素之间既冲突又融合且生生不已、创生新事物的“生生”状态,既是价值观,更是哲学智慧。依凭和合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期求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与和爱。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自信”价值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和处理世界关系贡献的中国智慧。早在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及并系统阐述“命运共同体”,尤其是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引起世界各国政要的普遍关注:“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演讲引发现场约800名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使节和政要的强烈共鸣,全场响起30多次热烈掌声,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更是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视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关于对外政策与交往部分增加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在新世纪、新纪元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彰显了文化自信和话语自信。当下,中国已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的“自强”给予了中国人民强大的“自信”;中国因为“自信”,所以在世界发声,而且世界人民对中国声音给予重点关注和价值认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提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也“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深深地体现了“自信”的价值观。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建立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的安全格局、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的生态体系,是对实践和认知主体“公”德的价值诉求;呼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共达共赢,是中国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凸显了中国智慧和天下情怀。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