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人类求解放、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和目标指向。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伊始,就将实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维护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同理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归根到底是因为它契合并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赞同。具体而言: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解救了陷入苦难的中国人民。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华民族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究其缘由在于,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不断变革和创新,从而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以迅猛发展,由此积累了巨量的物质财富,为其进行对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观彼时的清政府,依旧死守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既看不清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从而使中国在世界发展进步的大潮中节节败退,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苦难危机,使中国先进分子意识到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等救亡运动,虽试图挽救积贫积弱、矛盾重重的中国,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直至1917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使久陷黑暗之中的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可以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全新契机和广阔空间。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审时度势,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带头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深入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至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领导中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先进政治力量,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守,惠泽了亿万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指导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进而惠泽人民,其基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就是坚持这一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评价中国共产党是否是无产阶级政党,评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制度是否是社会主义制度,评价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的现代化建设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要看是否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核心要义和基本立场体现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并从中维护和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并在实践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曾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而从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过去开展革命,还是现在进行建设和改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所取得的实践成就也都最终体现在人民利益的满足上: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屈辱状态,人民翻身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机制等各领域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中充分考量人民的意愿与福祉,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彰显。这些事实,既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也有力证明了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造福了人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由本国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变革需要等构成的历史形态中去理解、选择、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实践,也极大契合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人民,这具体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中得到证实:其一,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它引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对人民利益至上的追求贯穿于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且为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持续斗争。在政治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和巩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不仅使人民“站起来”,而且使人民“站得住”;在经济上,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切实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契合了人民的文化利益需求;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它引领中国人民“富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坚持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它引领中国人民“强起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守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更好地实现了知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惠民生,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目标的新时代。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够真正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人民利益相契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的根本原因。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