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应如何回答时代之问
文学艺术对时代之问的最好回答是,文学艺术家不仅要为本国和本民族的读者和观众创作,而且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创作出不朽的世界文学艺术名作。再者,即使在元宇宙的时代,也许文学创作的部分功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那些粗俗的缺乏个性特征的作品还需要有着精湛文学创作技艺的后期编辑人员的修改和提升。因为是人掌握了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要旨,同样,也是人掌握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最高阶段,沟通这二者的正是人的非凡的想象和对未来憧憬的理想。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应该以讴歌正能量来表现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而这正是元宇宙时代的科学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阅读原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路径和机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近期学术界已经有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方式、结合路径,以及结合机制作出了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论述;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个结合”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作出了十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应该给予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路径和当代文化机制。应该承认,当代社会生活的条件、社会文化的机制以及当代人的“情感结构”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类认知世界方式的深刻变化,新的文化建设、新的审美经验和新的审美需求等都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结合机制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阅读原文)
文艺事业应努力回答“时代之问”
文艺如何回答“时代之问”的问题,即文艺究竟能做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应该包括以下三项内容。一是,文艺要进入时代,真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这实际上解决的就是文艺之“源”的问题。二是,文艺要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提出时代重大问题,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文艺是离生活最近的,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致描写、对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展现社会发展的趋势规律。三是,文艺要通过揭示时代问题,从而由“解释世界”走向“改变世界”。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文艺家而言,他们则是通过解释世界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因为文艺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主观世界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变。(阅读原文)
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四种新气象
中国当代文学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文坛面貌焕然一新,总的来讲,以下四种新气象尤其引人关注。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中,人民性立场几乎贯穿文艺问题的所有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对人民性与社会主义文艺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现实主义精神重新焕发光芒。就新时代中国文学而言,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正在开启的民族振兴的大业,是当今最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三是网络文学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网络文学中的许多优秀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着独特的诠释。四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达到新的水平。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中国当代作家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显著提升,向传统学习,向传统文化寻求创作灵感成为作家十分自觉的追求。(阅读原文)
文艺事业如何回答好四个“之问”
广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也涵盖了诸多相关人文社科类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四个“之问”),广大文艺工作者自然不可置身事外。文艺工作者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如果沉迷于西方话语不能自拔、沉陷于固有的思维模式不能自省、沉醉于“名誉光环”不能反思,是回答不了四个“之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才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文艺工作者自身应具备的本领和真功夫,也是如何回答好四个“之问”的内在条件、逻辑前提。(阅读原文)
以“人民性”作为方法的新时代美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之中就包含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文化需求。然而,审美文化需求的满足并不仅仅是优秀文艺作品的创造,它同样包括作品的接受与传播,这也是美育的内涵。美育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审美文化需求的重要路径。那么,美育作为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非强制性教育,如何才能被人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接受?然而,“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新时代的美育是以“人民性”作为基本方法。(阅读原文)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