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域社会治理成为保障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北京的社会治理工作既是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重要典型,又是观察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组织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3~2024)》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系列年度报告的第11部。报告聚焦规划指标引领下的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突出了首都超大城市高质量治理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围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化营商环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组织召开首都基层社会治理专题研讨会。来自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进行了热烈交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肖峻峰女士出席并致辞。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马小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森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朱伟研究员、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徐珊珊副教授、千龙智库舆情风险评估治理中心主任赵丽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袁振龙研究员等专家分别进行了主旨交流。马小红教授以《以需求为导向的北京养老问题研究》为题的报告基于丰富的调查数据,结合12345热线反映的养老机构问题,提出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养老地业错位发展的思路。张森教授在《创新社会治理的文化路径》报告抓住“人”这个社会治理和文化的“核心”,发现了“枫桥经验”历久弥新的文化密码,提出用文化自觉寓文于治,通过文化的空间化、活动化和数字化推进治理创新。朱伟研究员报告了《城市社区韧性建设进展》,他从空间韧性、管理韧性、社会韧性和工程韧性四个维度提出了城市安全韧性社区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安全韧性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引。徐珊珊副教授以《关于基层社会协商治理的几点思考》分享她地中央关于基层协商的精神要求及基层协商治理的实践,呼吁学术界加强对基层协商治理的理论研究。赵丽娜主任以《舆情风险评估与社会治理研究》为题报告了舆情风险评估制度化的进程,明确提出舆情风险评估工作可以提升治理能力,并介绍我国首个舆情风险评估标准的内容。
袁振龙研究员以《规划指标指引下的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为题报告了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及未来建议。他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北京市以推进规划落实、实现指标要求为抓手,持续推进城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之治”贡献了北京智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得到有效实施,规划中期目标实现情况良好。截止2023年6月底,北京社会治理规划主要指标进展顺利,4类27项指标中,除4项指标需要调整外,其他23项指标有14项已提前完成,9项达到预期要求。继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落实《12345热线服务与管理规范》,优化企业服务热线,提高派单精准度,增强协同办理实效,2023年全市共办理市民诉求1089.4万件,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与2022年相比提升1.57个百分点,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成色更足,亮度更高。“七有”“五性”监测指标发挥导向作用,推动北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北京城市更新行动进入新阶段,首都城市“古韵新容”魅力尽显。平安北京建设深入推进,首都大局安全稳定,第三方评价达到优秀等级。拓展基层社会治理路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异彩纷呈,成效初显。
北京社会组织呈现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态势,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报告指出,截止2023年9月,北京市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12566家。北京市民政部门进一步深入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共取缔170家非法社会组织。顺利完成863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任务。
报告指出,北京人口发展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北京市通过加大区、街道、社区三级统筹力度,通过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康养资源的配置,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探索推进智能养老工作。报告研究了“绿色家政工”项目赋能家政女工职业群体的机制理路。
报告指出,20年来,北京市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6.3万余人,成功改造并解除矫正5.7万余人,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报告指出,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治理工作,相关法规制度不断完善,规范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呈现统筹发展与安全、支撑五子联动、注重国际合作等特点。北京数字网络技术的支撑性作用日益明显,依托“七通一平”数字底座推动法治政府实现数字治理,在数字普法、平安北京建设、社区矫正等方面不断助力社会治安防控现代化建设。
首都城市治理毫不动摇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信心,强创新,优功能,促协同,抓治理,惠民生,首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网络舆论主要聚焦老楼加装电梯、集中供热、城市绿地建设管理维护、公交线路站点优化、医保支付报销等问题。
北京创造性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造别开生面的北京模式,丰富了“枫桥经验”的内涵,推动“枫桥经验”扎根京华大地,探索推出“大城善治.四合一家”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治理新模式,涌现出东城区矛盾纠纷四级一体化调处机制、石景山区化解预付费式消费纠纷的“可信消费”工作法、西城区人民法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等创新举措。
北京市持续完善韧性城市空间体系,通过减量发展的城市规模策略、提质增效的城市空间导向、刚弹结合的运行保障体系和长效精准的组织管理机制,从城市规模、空间布局、运行保障、管理实施等方面逐步形成系统全面的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有力提升城市抵御力、恢复力和学习转化能力。从社区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与社会韧性等维度探索构建社区韧性建设评价指标,指引社区韧性建设。北京社会救援力量发展呈现出规范化、专业化以及协同化特征。
报告还关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矛盾纠纷化解以及基层商会建设与发展等问题展开。分析了朝阳区小关街道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问题与生成原因,并结合实践探索,提出党建引领、统筹联动、“门楼院社”体系的治理经验。在基层矛盾化解方面,基层社区通过议事协商机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源头化解,凝聚共识,优化资源配置,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商会在服务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经济发展。报告进一步指出了基层商会特色化、融合化、规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来源:千龙网,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