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提供的核心公共产品,其战略重心已从初期的框架式“大写意”转向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本质上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从“物理积累”到“化学聚变”的跃升。
创新驱动重构全球发展动力机制。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核心,在于实现合作动能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的根本性转换。这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科技创新,通过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深度嵌入基础设施、贸易与金融体系。譬如,中老铁路深度融合了中国先进的智能化铁路控制系统;“沙特新城NEOM”成为数字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试验场。二是制度与规则创新,在投融资模式、项目治理、风险管控等关键领域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合作范式,以此打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锁定”。
协调平衡优化全球发展系统效能。高质量发展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特征。从宏观战略层面,推动“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雅万高铁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典范。从中观空间层面,优化“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骨架网络,中欧班列通过开辟多条线路,形成了贯通欧亚的陆路运输大动脉。从微观要素层面,则需实现“硬联通”“软联通”与“心联通”三者的功能耦合与动态平衡。
绿色底色奠定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绿色为伦理底色,体现出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其理论内涵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作为首个大型绿色水电项目,每年为当地提供大量清洁电力;中国在非洲实施的“万村通”项目为数万村庄带来清洁能源与现代信息。此举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案。
开放包容塑造全球合作制度韧性。“一带一路”的本质是一个非排他性的全球合作平台。其高质量共建的制度保障在于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中国与肯尼亚合作的蒙内铁路不仅移交了基础设施,更通过系统的技术转移和人才培训,为肯尼亚培养了一支本土化的铁路运营和管理团队,体现了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的深度开放。通过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有效对冲全球化的分化效应,引导经济全球化从“部分受益的全球化”向“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演进,从而增强全球治理体系的韧性、合法性与活力。
共享共赢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一带一路”的合法性根基在于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与共赢。这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利益,上升为一种“新型社会契约的跨国构建”。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当地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健康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为非洲援建的疾控中心(以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为代表)和医院,显著提升了非洲当地的公共卫生服务、疾病监测与应急响应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合作的民意基础与社会根基,从价值层面确证“一带一路”不是新殖民主义或地缘扩张工具,而是真正致力于实现全人类共同繁荣的崇高事业。
清晰而深刻的理论框架为实践提供了精准的指引与评估标准。推动“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以下关键路径上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实践方案。
一是“硬联通”提质,迈向高标准、韧性化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实现从“规模驱动”到“质量与价值驱动”的范式转型。首先,聚焦“智慧化”与“绿色化”双轨演进。应优先发展数字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智能交通等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基建,把最佳科技与实践嵌入项目规划、建设与运营的全周期。其次,强化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治理。加强前期基于大数据的科学论证、严格的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以及保障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的机制设计,确保项目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杜绝不可持续的“孤岛工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在中国投资运营后,已从一度濒临破产跃升为地中海领先的港口和物流分拨中心,其成功在于对港口设施进行现代化升级的同时,优化了运营流程和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效益的提升。再次,向“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倾斜。在重大标志性工程之外,把更多资源精准投向农业、医疗、饮水、职业教育等能直接、快速惠及基层民众的领域,体现以人为本的合作导向与共享理念。中国在柬埔寨实施的乡村供水项目帮助数千个村庄解决了清洁饮水问题,是“小而美”项目的生动体现。
二是“软联通”增效,构建制度型、标准化与安全化的开放新体系。规则标准的对接是更深层次、更具韧性与可预期性的联通。首先,推动规则标准的“软性”融合与互认。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保护、监管一致性、数字治理等领域,积极采用或共同制定国际先进标准,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共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如中国与新加坡等国推动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极大地提升了跨境贸易效率。其次,创新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多边开发机构的示范与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工具,撬动更多私人资本与国际资本参与,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融资共同体。阿联酋哈利法港集装箱码头二期项目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中资企业与当地资本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融资合作。再次,织密全域性风险防控与治理网络。建立健全覆盖法律咨询、国际商事仲裁、信用评级、安全保障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共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安全垫”,提升整体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等机构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为解决争端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是“心联通”筑基,筑牢双向奔赴、富有韧性的民意与社会根基。不同文明间能否实现深度对话与情感共鸣决定了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首先,深化机制化、长效化的人文交流。拓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体育、青年、地方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沟通渠道与网络,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欣赏。鲁班工坊在泰国、吉布提等国的落地,为当地青年提供了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技术交流与友谊传递的桥梁。其次,加强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施高水平援外培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方式,重点帮助共建国家培育本土人才、构建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这是共享理念最深刻的体现。中国科学院在肯尼亚与当地合作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农业等领域的联合研究,为非洲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再次,构建立体化、可触可感的国际叙事体系。善于运用共建国家民众能听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以真实数据、具体案例和鲜活故事,客观呈现“一带一路”在促进当地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实际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培育理性、友善的舆论环境。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历经砥砺深耕,实现了从蓝图到实景、从倡议到实践的跨越,不仅完成历史性初期布局,更取得基础设施联通、经贸投资合作、民生福祉改善等阶段性丰硕成果。当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新时代赋予的战略任务,更是对这一倡议生命力与时代价值的最佳诠释与升华。只要我们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理论遵循,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指引与价值内核,沿着“硬联通”提质、“软联通”增效和“心联通”筑基的路径坚定前行,必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新征程上行稳致远,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