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阿塞拜疆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5-06-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6月14日,第一届中国—阿塞拜疆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主题为:汉语和阿塞拜疆语高级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和阿塞拜疆两国在文化传统、价值观等领域高度契合,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国对阿塞拜疆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研究日益深入。同时,阿塞拜疆学者也逐步深入对中国的研究,今后,两国仍需深化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此外,青年也需要积极在两国关系中发挥作用。

  阿塞拜疆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易卜拉欣·伊布拉希莫夫表示,阿塞拜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建立在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上。当下,两国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高度,迈入发展新阶段。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人文、科技和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不断扩大。而要保障这份合作持久稳定,青年的积极参与、青年间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译实践浅谈——人类译员的独特价值》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口译是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尽管当下人工智能软件对翻译职业产生了不少影响,但高质量的翻译还是要依靠人类译员。今天,一名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还要有宽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面,这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李长栓认为,翻译是一种理解、表达和变通的能力。翻译要基于原文的意思去理解,如果无法充分理解原文表达的含义,就不应当勉强翻译。同时,翻译过程中也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翻译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调查研究对提升翻译质量也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祖春明表示,中国和阿塞拜疆在古丝绸之路上曾经谱写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古老篇章,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两国文化交流,特别是青年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此次会议汇聚了两国的青年学者,议题涉及历史、国际传播、文化交流、法律合作等领域。专家学者表示,今天,两国关系发展离不开青年的作用,除了两国关系外,两国青年还应当为促进全球治理领域贡献更多力量。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阿塞拜疆语教研室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协办。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