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著《中国人权法学理论构建》一书,于2023年11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一、从专著的学术亮点来看
这部专著严格遵循从问题反思到理论重构、再从实践观照到体系构建的逻辑闭环,核心亮点体现在多个维度。
首先,它直面现有中国人权法学的“三个基本”,即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价值基础、构造层次、话语表述重构基塑概念,从体系融贯、实施机制、人权与法律关系、中国道路锚定基本问题,从本体理论、经验理论、治理理论重构基本理论;同时以“人的存在”为核心,通过“孤立的人”“关系的人”“权利的人”三重面相,阐释人之主体性、人权之世界历史性、人权话语之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国人权话语提供法哲学支撑。
其次,专著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强调学术创新需立足前人成果,明确中国人权法学“规范上封闭运作,认知上价值开放”的定位,并借鉴语言学理论,从关联论、构造论、语境论、重构论解析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的内在勾连、双轴转换、本土模式及互构机制,指出“官方主导、学界论证”二元格局的局限,提出理想言说的系统论方案。
其三,在理论体系构建上,专著提炼出人权法的具体法理、一般法理与普遍法理,构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共同幸福”三阶六层体系,并结合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探讨其应用;同时梳理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研究范式演进,分析 “概念阐释说”“建构表达说”的权力话语范式局限,提出融合“对抗与理解”的新范式,还从背景、理念、原则、构造、表达、功能解析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逻辑构成,遵循主体性、平等性、差异性、开放性原则,主张通过“官学民”合力与符号转换实现表达。
其四,在学科建设层面,专著通过探讨人权话语体系表达、“以人民为中心”阐释、合作权功能、幸福生活权的关系,提出话语体系构建路径,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法理支撑,论证合作权逻辑与功能,界定幸福生活权内涵。总之,这部专著以“立足中国实践、重构理论体系、服务人权发展”为核心目标,采用“总—分—总”逻辑架构,形成从方法论奠基到基础理论重构、从话语与实践应用再到体系化总结的完整脉络,突出问题导向,融入“新文科”建设理念,力求为中国人权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从专著的学术价值来看
一则,补强了中国人权法学基础理论薄弱环节。这部专著立足中国实践,重构中国人权法学“三个基本”,构建“人的存在”框架与共同价值范式,形成本土性、系统性理论体系,从学理上论证中国人权法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二则,在中国人权法学的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创新。这部专著融合了多学科方法,运用解释学、系统论等工具,推动中国人权法学研究从“政策宣传”向“学术论证”转型,提升规范性与理论深度。
三则,这部专著提出了共同价值范式与“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论证了中国人权法学基本范畴,推动了国际人权秩序向“交往共识”转型。
三、从专著的成果创新点来看
第一,这部专著突破了西方理论依赖,为基本概念确立个人、国家、社会三重价值基础,构建多级概念层次与三重话语表述,进而为基本问题提出了体系融贯方案与精细化实施机制,以中国实践支撑人权普遍性,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立场。
第二,这部专著以自然、他者、共同体为参照系,构建了“孤立的人”“关系的人”“权利的人”理论模型,分别为“生存权与发展权是首要人权”“坚持人权普遍性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人权”提供了学理依据。
第三,这部专著超越普世与差异价值范式局限,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核心,构建了三阶六层体系,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共商共建共享”路径,破解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困境。
第四,这部专著基于符号学“能指”“所指”理论,提出了双轴转换模型,指出“官方”“学界”二元格局局限,设计了系统论理想言说方案,强调官方话语反思与学界研究范式之间进行转换。
第五,提炼了中国人权法学的三重法理,这部专著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人权法理体系。
四、成果社会影响
(一)就学术影响而言
一是相关研究成果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文摘全文转载;专著多个章节内容被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常健,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等知名人权法学专家学者反复引用。
二是专著第十一章关于“幸福生活权”的理论阐释,曾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上就此作专题报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烈讨论。此外,专著核心观点还在全球人权治理大会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通过学术讲座、媒体报道、专题研讨等形式形成辐射效应,成为近年来人权法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著作,拓展了中国人权法学的研究领域。
三是这部专著是刘志强主持的多项项目的成果,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当代中国人权观理论整合体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人权领域法的理论研究”的前期成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重人权重要论述研究”(22JD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人权知识体系的生成背景、建构逻辑与价值取向研究”(24&ZD129)两个项目子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就社会效益而言
这部专著的社会效益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有所体现。宏观层面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人权战略方针,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争取人权话语权主动贡献学理依据,微观层面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的人权专家后备力量。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坚持正确人权观,为国家人权治理的政策方针提供智力支持。这部专著对人权理念的法理阐释,为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观点被纳入了政策咨询报告,助力了人权事业法治化。
2、传播当代中国人权观,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价值认同。这部专著通过通俗阐释,结合民生实践,被纳入了推荐书目,并借助讲座、宣讲传播了中国人权理念,提升了公众认知与认同。
3、积极塑造了中国作为人权事业推动者的良好国际形象。这部专著提炼了实践经验并转换话语,为国际人权对话提供了支撑,使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澄清了误解。
4、服务法治中国建设。这部专著深化了人权与法律关系分析,设计的法治保障机制,为立法、执法、司法提供了建议,推动了“尊重和保障人权”落地,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