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蕴岭: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二)

2023-08-11 来源:山大国际观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大系,与单学科不同,它是复杂多样区域国别研究的不同方法和理论集大成。以国别研究为例,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各有不同,研究的方法和得出的认知也不同,比如,研究美国的方法和理论与研究中国的方法和理论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成为一门“学”,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构成了区域国别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区域国别研究需要“沉下去”,深入到研究的对象地区和国家去深入体验和调查。尽管在信息时代可获得的知识渠道多了,能够“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实地体验和调查还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到对象地区和国家体验和调查,每个人得出的感知和认知也会有不同。从“学”的角度看,可能正是这些不同,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对象地区或国家提供了“全息图像”。区域国别研究难有“全才”,但可以有“大家”。所谓“大家”,就是能够基于深厚的知识功底,对一些问题看的更透、更高和更远。

  对于我国设立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大学教育实行学科制,人才培养都被置于一定的学科圈定范围,按照严格规定的学科要求设置课程,授课、指导学生和授予学科专业学位。在学科制下,每一个学科都有严格的学科边界,人才培养不能越界。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旨在打破学科边界壁垒,适应科学发展和现实需要,培养跨学科的新型人才;

  二是研究的需要。区域国别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越来越细化的学科分类使得区域国别研究只注重分学科研究,通用性研究,不能体现区域国别研究的综合性和个性特征。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设立,不仅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还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平台很重要,因为无论是研究立项,还是成果评介、认定,都由此有了位和规,让被边缘化的区域国别问题有了平台的支撑,受到公平待遇;

  三是国家战略需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强大,需要对区域国别扩大和加深了解,为国家制定对外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国际问题新型人才。

  有人提出,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中国是世界大国,设立区域国别学是必然之举。引以为证的是,英美都把推行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作为国家战略,服务于其对外战略。大国固然有加强区域国别战略研究的特别需求,但是,了解外部世界,对区域国别问题加深了解,并不是大国专有,任何国家都有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的需要。比较而言,小国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在广度上和战略性上与大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各国都有自己的区域国别研究方法和认识论。欧洲率先进入现代化,凭借其超强的实力向世界扩张,对世界广大区域进行殖民,形成从欧洲和以欧洲为中心看待外部世界的认识论,形成以“欧洲中心论”为导向的世界观。美国崛起后,基于自身超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其看世界的方法和认识论与欧洲不同,形成以“美国霸权论”为导向的世界观。基于美国霸权形成的认知、理论对其对外战略、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是不对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我们必须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法和理论,我们所形成的认知和提出的理论才会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看外部世界与外国人看中国应该是互相联系的,是互动的。我们不仅要更好地了解他们,也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我们看他们,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他们如何看自己,不能先入为主。研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实地调查与体验,才能更好的发现“是什么”和“为什么”。

  我国进行区域国别研究,不仅仅要更好地了解外国,也要让外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到外国调查研究,要听人家讲自己的故事,也要让对方听我们讲自己的故事,人家也会有这样的需求。事实上,从事区域国别的研究者更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语言能力加上对对方的了解,能让自己用让对方听得懂、易理解的方式讲故事。从我个人的经历看,也是这样。我的外国朋友问我最多的是中国的情况,希望从我这里了解中国。我讲的他们好像更能听得进去,也更相信。我常说,研究区域国别的学者,实际上起着桥梁的作用:在国内,让国人更好地了解外国;在国外,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未完待续) 

  (来源:微信公众号“山大国际观察”,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