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了交叉学科门类。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一级学科。这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还是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学科细分,二是学科交叉。在科学的发展中,学科细分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发展了诸多细分学科,而学科交叉受到的重视则比较晚。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搞交叉学科,我国开展的比较晚。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学科交叉不仅体现在理科和文科领域内的交叉,也体现在理科与文科间的交叉。以学科交叉为特征的跨学科发展,正在改变着科学发展本身的特性,推动科学向新的方向发展。
长期以来,科学研究和成果主要体现在分科方法和学科框架内,且有愈发细化的趋势。因此,设立交叉学科门类,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一级学科,不仅体现出科学的内在特性,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目前,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的一级学科多属于自然科学,其实,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学科交叉性。
区域国别学属于国际问题研究范畴,国际问题研究主要指本国以外的问题研究,区域国别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往,国际问题研究被分割成不同的学科,专业性极强,有着明确的学科边界。这样的研究实属必要,因为分科的研究可以对学科领域内的问题给与更专业和更有深度的分析与透察。但是,区域国别领域的大量问题需要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来分析,特别是许多带有综合性特征的问题,离开了多学科的交叉分析,不能得到全面的、科学的认知,且只用单学科的研究方法,容易产生偏差,导致”以偏概全”。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新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只是方式,知识融合才是目的。融合不是混合,而是创新,即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因此,交叉学科门类下的新学科建设,所应强调的是推动学科交叉基础上的融合创新,有了融合创新,才会有独立的区域国别学。
设立交叉学科门类下的新学科,不是替代现有学科,而是利用现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融合与创新,形成新的学科方法和理论,是做加法,不是做减法。有人担心,有了区域国别学,会不会削弱现有的国际问题研究学科?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看,做得好是不会的,区域国别学可以为现有的学科提供新的利用平台。
现在公布的交叉学科门类下的新学科,都是加了一个括弧,表明可授予原有学科的学位。这容易产生误解,好像是新学科只增加了多学科知识,并没有跳出现有学科的围墙。从国际经验来看,区域国别学早就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授予独立的学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交叉学科体系构建,还没有走出单学科的“小院高墙”,去理直气壮地推动新学科体系的构建,区域国别学学位还要带上现有学科的帽子,这对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
构建一门新学科,需要时间,更需要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在开始阶段,需要一些人转向,致力于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其实,在现有学科人才队伍中,已经有不少人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和学术知识基础,这些人是推动区域国别学发展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同时,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设立,也会激励一些人致力于该学科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备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和能力的人才。
事实上,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设立,可以为现有学科提供新的发展机会,一是作为交叉学科知识传授;二是作为学科创新的因子。以国际经济学为例,许多涉及区域国别的经济学问题,都需要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去分析和透察。一国的经济政策,许多都不是单纯的经济考虑,涉及到社会、政治、环保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再以外国语言学为例,大量的外语人才并非只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而是以外语作为工具,研究该国家。他们的研究往往具有多学科的交叉特征。这样的研究往往找不到学科归属,而区域国别学为他们提供了学科支撑。外语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知识载体,区域国别学为外语学科由语言为中心,向知识为中心转变提供了学科支持。
(未完待续)
(来源:微信公众号“山大国际观察”,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