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现代化: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2025-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30日,“东南亚现代化:国别模式与区域特性”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办,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大学、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东南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国别实践与区域特征展开深层次、多维度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沈燕清主持。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院长高艳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完全聚焦东南亚研究,是一次真正的同行会议。他介绍了南洋研究院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海外工作站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期待未来能与各兄弟单位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东南亚研究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在致辞中感谢南洋研究院对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专家的踊跃参与。他表示,现代化问题是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关。深入了解东南亚现代化的特性与路径,对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共三个研讨单元,分别聚焦 “现代化理论与东南亚国别实践”“东南亚海岛与新兴国家现代化”“中南半岛国家现代化与区域数字治理”。

  第一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潘金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郭静以“现代化与国家建构的多样关系”为主题,回溯现代化理论演进,提出“工业化是现代化核心,其外延不绑定特定制度”的观点,表示后发国家现代化成功需依托“强国家型政治制度”,为理解东南亚现代化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许利平聚焦“马来世界的多元现代性探索”,从法律调适、教育改革、政治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五个维度进行了发言。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张淼以“马来西亚经济现代化”为切入点,通过GDP、贸易结构、外资依赖等数据,表示马来西亚虽然在总量上取得增长,但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面临困境,其以族群为准绳的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史阳则从“菲律宾家族政治”切入,认为菲律宾的“3G政治”,即金钱、暴力、拉帮结派仍是核心,2022年大选中小马科斯高票胜选印证“家族政治与民众庇护关系”的延续性,揭示其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传统难以突破”的困境。

  《当代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张凯对单元发言点评时,肯定了理论与案例的互补性,同时提出“现代化进程对国家建构的双向影响”“市场化与国家角色互动”等深化方向。

  第二单元由深圳大学教授祝湘辉主持,聚焦新加坡、泰国、文莱、东帝汶等特色国家现代化路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范磊以“新加坡移民整合与国家叙事”为主题,探讨了新加坡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实用主义等制度化叙事来整合新老移民,塑造“新加坡人”的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当前面临的文化稀释与身份焦虑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周方冶从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结构三个维度,分析了泰国现代化的特点与困境,及泰国现代化主要依靠外部力量推动,政治变革不够彻底,经济发展以“搭便车”为主要特征。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傅聪聪以“文莱福利君主国”为案例,表示文莱通过“马来伊斯兰君主制”意识形态、石油资源红利分配,实现绝对君主制与经济繁荣的共生,但其面临代际观念变化、资源依赖风险等问题。

  云南大学教授罗圣荣聚焦东帝汶,指出其依托油气资源建立 “石油基金”,但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加入东盟后需借力区域合作突破“资源诅咒”。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王昭晖点评时,结合“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三维框架,肯定各国案例对“传统再制度化”的呈现,提出可进一步结合系统论分析内外因素互动。

  第三单元由厦门大学衣远主持,聚焦中南半岛国家与区域数字治理。

  潘金娥以“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为题发言。她将越南的现代化分为三个时期,系统梳理了越南从探索工业化到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历程,并总结了“越南现代化”的多重特征,即社会主义性质、东西方文化融合、后发追赶型等。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祝湘辉分析“东南亚数字鸿沟与政治参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东南亚国家的数字鸿沟与政治参与问题,表示数字技能虽然整体提升了政治参与度,但不同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低教育、低收入群体面临“技能鸿沟”带来的政治排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主任郭继光解析“柬埔寨威权主义下的现代化”,他表示,柬埔寨在20世纪90年代后依托地缘租金、资源租金、政策垄断租金实现稳定发展,但近年在经济转型中也面临问题。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文介绍“老挝现代化特点”,强调老挝以“脱贫减贫”为首要任务,依托中老铁路、中老经济走廊强化基建,同时构建“凯山?丰威汉思想”等本土化理论体系,但其经济对外依赖、科技基础薄弱的问题有待解决。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方芸点评时,肯定中南半岛国家“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求平衡”的共性,提出可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共性”“小国借势发展经验” 等议题。

  会议闭幕式由许利平与张淼共同总结。

  许利平表示,本次研讨会虽然规模不大,但讨论热烈深入,取得重要共识。东南亚国家的现代化大多属于“追赶型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既要借鉴先发国家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实际,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他建议与会学者在会后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为东南亚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贡献学术力量。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