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近四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八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世界历史》主编刘作奎研究员、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玮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研究员先后致辞。
刘作奎研究员首先向会议承办方云南大学,以及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罗群院长带领的学术团队致谢,感谢他们为论坛顺利召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向特邀参会的资深学者表达了诚挚敬意。他指出,《世界历史》期刊及其主办的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肩负着搭建世界史学科交流平台、支持青年学者成长、推动世界史学科发展的重要责任。有鉴于此,《世界历史》将进一步明确期刊定位及办刊方向,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期刊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全国世界史研究、推动青年学者成才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玮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云南大学百年办学历史及“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并指出学校当前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他还介绍了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的学术传承及其在东南亚史、南亚史等方面的办学特色。他指出,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青年学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论坛收获知识的启迪、缔结真挚的情谊。他期待此次论坛成为云南大学与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交流的新起点,成为云南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平台。
徐再荣研究员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过程,并对承办方表达谢意。他指出,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始终以推动学术创新和培育青年学者为宗旨,本次会议入选的60篇论文涵盖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大国兴衰、文明互鉴、边疆治理等重点议题,体现了我国中青年世界史学者的创新精神与时代关切。当前世界面临复杂变局,历史学者肩负“鉴往知来”的使命。论坛倡导从历史视角回应重大现实问题,推动跨学科方法创新,加强文明交流研究,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学术体系。《世界历史》未来将持续加强专题策划、品牌建设与编校质量,致力于提升学术影响力,期待与会学者深入交流、激发思考,共同为推动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四场大会主旨报告,报告会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钱金飞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茂信教授作了题为“跨国视域下的移民、曼哈顿工程与美国科技政治的实践”的报告。他从跨国视角探讨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治科技的建构及其对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他认为,二战期间及战后难民科学家的到来,开启了美国的原子研制计划,拉开了科学与政治结合的序幕。战后十多年的科技政治化体制建构,是美国历史上历次战争之后国家建构浪潮的继续,助推了美国科技和经济等领域腾飞,也让其成为当代外来人才最多的国家,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超武教授深入分析了解密档案与中印关系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他系统梳理了中国外交部及地方档案,以及印度尼赫鲁纪念馆与国家档案馆所藏文献。基于这些珍贵档案,他对中印建交过程中的边界与西藏问题、朗久与空喀山口事件的处理政策,以及1960年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等重大历史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对双方档案的互证与比较研究,是还原历史真相、深刻理解冷战时期中印关系演变内在逻辑与决策机制的重要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梳理了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剖析了其与民族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欧洲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地,其战后一体化是民族国家间以和平合作取代强权争霸的新尝试,是近代以来欧洲民族国家发展陷入绝境的产物。欧洲一体化是民族国家间经济共赢的新模式,是以政府间合作取代传统强权政治的新机制,是民族国家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博弈新形态。他总结道,欧洲一体化并非意味着民族国家“走向尽头”,而是民族国家的新起航,是民族国家治理的新转向。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龙秀清教授作了题为“近代早期英格兰的乡村重建运动”的报告。他分析了关于英格兰“大重建”运动的学术争议,提出其时段应界定为1450—1750年。他指出,这一时期英格兰的乡村重建不仅改善了住房条件,更带动了饮食结构、服饰材料、园艺革命与生活方式的全面提升,使英格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显著领先于欧洲大陆。基于此,龙教授提出“富过渡”理论,认为欧洲向现代的转型并非源于贫困,而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繁荣基础上的主动演进。
本届论坛按议题分为五个小组进行研讨。与会学者分别阐述了各自论文的选题来源、学术价值、文献基础与核心论点,评议人则针对各篇论文的创新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整场讨论在平等尊重、求真务实的氛围中有序开展,现场交流热烈,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学术风貌。与会学者还围绕“世界史学科发展与青年人才成长”等议题自由组合进行圆桌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世界历史》编辑部副主任张艳茹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梁红光副教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施雱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鹏涛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詹瑜松讲师分别代表五个小组进行汇报发言。第一组聚焦东亚与南亚近现代史,内容涵盖日本对西伯利亚的认知建构、亚洲史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历程、日本明治时期的国民意识形成,以及近代中缅贸易与暹罗、越南等中南半岛国家在条约体系影响下的互动。第二组聚焦美洲史,议题涉及美国内战前南部的奴隶制意识形态、建国初期对联盟理念的认识、系统性种族主义的演变,以及20世纪美国在亚太、印度洋及核不扩散等领域的对外政策。第三组聚焦欧洲近现代史,主要关注欧洲思想文化与制度变迁,探讨了中世纪修道院官僚体制、法兰西王权建构、英国近代帝国构想,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立法与女性命运等问题。第四组聚焦文明史、帝国史、全球史和史学史,内容包括突厥文释读与接受史、非洲马克思主义史学、古罗斯文明形成,以及殖民边界、帝国治理与核技术竞争等议题,注重文明互动与殖民遗产的探讨。第五组聚焦古代中世纪史,议题涉及古代希波战争、罗马—波斯交往、中世纪法兰克王国教产制度、明清时期东亚秩序重建、越南阮朝政治表达及甲午战争影响等。
  
徐再荣副主编和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赵小平教授分别致闭幕辞。徐再荣研究员高度评价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会议论文质量高、讨论深入,展现了世界史研究的蓬勃生机与青年学者的学术潜力。他强调,世界史研究应立足扎实史料,强化问题意识,避免碎片化,积极回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同时呼吁学界加强亚非拉区域和国别史的研究,推动构建中国的世界史学术体系。编辑部将继续坚持严格学术标准,支持优秀成果发表与青年学者成长。赵小平教授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世界历史》编辑部的信任及与会学者表示感谢。他表示,学院师生团队为能服务此次学术盛会深感荣幸,并诚挚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今后再访云南大学交流指导,同时欢迎有志青年加入学院,共同推进世界史学科建设与发展。
  
“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是《世界历史》编辑部创办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世界史研究人才的成长,面向全国50周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征稿,并经编辑部审读和评审,根据投稿论文学术质量确定最终参会人选,入选论文将择优在《世界历史》刊发。本届论坛受到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征文238篇,从中择优选出了60篇论文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的议题包括:1.现代化与国家治理;2.资本主义与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变迁;3.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演变;4.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5.世界历史上的边疆问题与边疆治理;6.其他世界史研究前沿问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历史编辑部”;供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杜娟;供图: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