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4日上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京举办“十五五”时期首都基层治理创新专题研讨会。来自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惠民社会治理研究院、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时期首都基层治理创新主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团长肖峻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振龙主持。
会上,袁振龙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进展》的报告,系统梳理了2024年以来首都城市治理在主体参与、法治建设、社会包容、接诉即办、数智支撑、城市韧性、协同治理、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提炼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的五个关键词: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依法治理、数智赋能和多元协同,并从深化数智应用、强化区域协同、优化民生服务和筑牢安全底线四个方面提出未来展望。
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锋围绕专项治理推动科层理性加速生成的机制,以北京市“每月一题”专项治理为例展开分析。研究提出了“高位驱动—科层重塑—理性沉淀”三阶段模型,为理解中国场景下运动式治理的长效化机制提供新的解释框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寒非的报告题目是《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和义实践》。报告介绍了北京市丰台区和义街道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中的“12345+N”治理体系,总结了立足辖区历史文化资源设计治理体系,依据区情、社情构建数字化治理平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双界面协同”机制,广泛吸收多元力量参与的包容性治理等经验。
北京惠民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李文兵介绍了北京建设“友好之城”的实践与思考。报告围绕北京市在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工作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展开。报告还指出了当前制约社会工作开展的三重瓶颈以及未来工作的建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慧受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富才委托,介绍了北京市韧性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并结合近年北京自然灾害频发存在的短板提出了韧性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创建路径。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专家发言后,其他参会人员就相关问题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袁振龙进行会议总结,再次向各位专家莅临到会表示感谢。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据悉,北京市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建引领超大城市治理创新,坚持全面系统辩证地把握城市治理问题。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2025)》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系列年度报告的第12部。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首都超大城市治理,从社会组织治理、人口问题治理、网络社会治理、矛盾纠纷治理、城市安全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等维度对首都基层治理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分析。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