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合机制构建

2025-0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立德树人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应主动求新求变,在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紧密贴合时代发展脉搏,融汇多元教学资源,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边界。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同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精髓和育人智慧,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支撑。高校应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最大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涵盖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体现为仁爱、民本和诚信,其中仁爱出自于《论语》,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尊重;民本出自于《尚书》,强调百姓的重要性,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够安宁。诚信亦出自《论语》,例证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二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传统美德当中,倡导中华儿女要做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求同存异、形神兼备;注重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行,尊敬老人,爱护幼儿,懂得人际交往的分寸,保留差异,寻求共识;追求外在形象塑造的同时更要注重传达内在精神气质。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学识基础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它强调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全面性,立德树人教育涵盖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既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也重视思想道德的熏陶;二是实践性,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道德力量,锤炼品德修养;三是渗透性,将德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以其独特的特征,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融合机制构建基础

  理论基础。高校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核心教育主体,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构建融合教育机制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与社会职责的重要体现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而这些内容可以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充实且深厚的文化滋养。

  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非常关注和重视道德教育与文化传承,现在高校将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紧密融合到一起,实则是对历史借鉴的现代化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人才资源都为二者融合机制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现实基础。从近年来国家所颁布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政策中不难看出其越来越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高校选择构建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机制是有坚实政策指导基础的。纵观当今社会发展形式,国家需要的是兼具良好道德品质与综合文化素养的优质人才,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社会责任意识都有着很大帮助作用,与此同时,这也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化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中华儿女,其本身对于传统文化就有着天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便是高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情感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诸多价值观念都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着高度一致性,在日常融合教育中学生很容易从中产生价值和情感共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融合机制构建策略

  立足自身实际,优化课程体系。首先,高校要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譬如,高校开设经典诵读、传统文化通论等课程,由专业教师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指导大学生成体系地认知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高校要组织优秀教师编创团队,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编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重点挖掘和保证特色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以及趣味性,将传统和现代紧密结合到一起,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偏好和认知需求。最后,高校要积极创新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尝试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同步总结经验,适当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率,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出更为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第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各类文化艺术展览、传统文化节、文化社团活动等等,鼓励和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到这类实践活动当中,借助实践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致和积极性。第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力度,从客观存在的校园景观、校园建筑以及文化长廊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校园各处,切实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借助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知识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第三,深入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找寻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点,进而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譬如以学校其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命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名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校的文化影响力。

  重视教师教学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综合素养直接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因此,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地位。首先,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从而逐步提升教师群体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教学应用能力。其次,应结合自身立德树人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引进更多优质教师人才,以进一步充实和强大师资队伍。高校要聘请一些校外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大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文化技艺。最后,制定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比如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来设置专项奖励,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适时适当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的主动性。

  强化实践活动育人,让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价值,就要为其提供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了解、认知和应用。为此,高校要强化实践活动育人的实施力度,诸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带领大学生参与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高校要积极主动与当地文化单位或者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一系列合作方式来共同构建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们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强化实践活动育人等实践策略,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教育成效,培养更多兼具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品质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因此,高校要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创新和探索新型应用模式和育人方法,稳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应用质量和效果。

  (作者分别系武汉东湖学院讲师,武汉东湖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