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交流与交融,作为贯穿民族生成、演进至融合全过程的基础社会互动机制,对文明的承续、社会的演变及历史的推进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当前,随着民族间互动频次的显著增强,以音乐作品为典范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亟待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体系与精神向往,而且在民族交往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心灵沟通;在交流中成为情感纽带,加深相互理解;在交融中则化作力量核心,强化民族凝聚力。细致剖析民族文化瑰宝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传承路径与创新策略,对于增进民族间的相互认知、尊重与和谐,以及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内涵
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历史沉淀的智慧结晶,深深植根于民族的日常实践之中,凝聚了民族精神、价值取向、艺术表达、传统礼俗、语言文字及历史记忆等核心要素。它以民间故事、节庆仪式、工艺美术、音乐舞蹈等为载体,展现了别具一格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塑造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强化了民族认同感,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其核心特质为:一是传承性,即跨越世代传承,不断吸纳新知,确保文化生命力的绵延不绝;二是独特性,体现民族独有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及审美偏好,成为民族身份的独特标识;三是包容性,既能自我革新,又善于融合外来文化的精粹,促进文化的多元共荣;四是实践性,与民族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不断向前。优秀民族文化通过世代相传彰显其深厚内涵,以独特魅力展现民族特色,同时保持开放包容,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并在实践中持续丰富完善,为社会进步贡献不竭动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指不同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上相互接触、互动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体现,旨在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团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互动性,强调各民族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而非单向影响;二是长期性,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历史长河中持续不断的过程;三是多元性,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多样;四是和谐性,旨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推动社会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还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推动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驱动力。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紧密相连,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并肩同行,共创了绚烂多彩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不仅彰显了各民族独到的智慧与创造力,更在相互的交往与交流中得以交融并进。民族间的互动为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丰饶的土壤,使各民族文化在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能够开放地汲取他民族之精华,不断充实中华文化的广博内涵。在此基础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新颖的文化形态与表达方式,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完善,又为中华文化整体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展现了其海纳百川、历久弥新的独特风姿。以音乐为例,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中,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相互碰撞、融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音乐作品在传递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融合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音乐元素与创作技法,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与创新性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优秀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深深植根于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之中。在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通过深入探索彼此的文化精髓,不仅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更在心灵层面播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社会的和谐,为社会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以音乐作品为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它超越国界、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具有打破隔阂、促进沟通的独特力量。它能激发不同民族间的共鸣,促进情感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行为,加深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同时,优秀民族文化作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瑰宝,在交往、交流与交融中不断汇聚、升华,共同构筑起一个既多元又统一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为各民族成员提供了情感的寄托与归属,使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情与力量。正是这份强大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推动区域进步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在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深入过程中,各民族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经济协作与交流,达成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和谐发展。这种经济上的紧密合作,不仅深化了各民族间的经济纽带,更为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日益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各民族在文化旅游领域积极寻求合作与融合,携手打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旅游业的竞争力,也为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度弘扬开辟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这种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正逐步成为引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源泉。
三、优秀民族文化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强化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强化文化认同与弘扬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策略。一方面,为深化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需综合运用教育与宣传力量。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节庆庆典,生动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与深厚底蕴,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加深了民族文化的内化与传承。例如,优秀音乐作品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着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的语言,传递着各民族人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情厚意,他们能够跨越语言的界限,让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音乐中找到共鸣点,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增强各民族成员的国家归属感与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各民族成员对国家的深情厚谊,促使他们在传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共同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在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创新融合与现代科技应用成为关键。首先,要巧妙结合现代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例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优秀音乐作品创作要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这些元素可能包括旋律、旋法、节奏、节拍、调式、和声、乐器演奏方式等。作曲家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这种创新性的音乐表达不仅满足了听众的多样化需求,也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平台,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其影响力。例如,作曲家要善于运用新技术,以5G技术为基础,通过5G场景的运用,重新布局全场景新生态。将优秀音乐作品通过现场演出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听众也能欣赏到精彩的音乐作品。这种结合方式能够提升作品的传播效果和互动体验。此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需通过细致记录、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确保这些文化瑰宝得以完整传承。同时,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教学活动,培育新一代接班人,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深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需多管齐下,采取有效策略。首先,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结晶,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因此,要举办民族节庆庆典、艺术展演盛会等活动,为各民族成员搭建了展示自我风采、相互学习借鉴的舞台,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还促进了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创新。其次,应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发展,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优秀音乐作品不仅在国内传播,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在国外举办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以及与国际知名音乐机构和艺术家的合作,将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推向世界舞台,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再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关键,需在城乡社区规划中注重各民族在空间布局、文化交融、经济合作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此促进各民族间的深度了解与和谐共处,为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迈向新高度。例如,在民族音乐的传播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作品背后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故事,增强听众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发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政府的引导与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划,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充裕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培训机会等措施,助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此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应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身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事业,通过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为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例如,企业和社会组织要举办音乐讲座、工作坊、音乐节等活动,以及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音乐教育与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优秀音乐作品。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如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以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融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继续深化对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不断创新传承方式与方法,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互鉴与共享,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文化新篇章。
【本文系2024年新疆师范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实践路径研究”(XJNUEDU20240010)与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的“两创”路径与机制研究”(24YJC7600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