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11日至12日,第七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世界历史》主编、编辑部成员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位学者参会。
论坛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孙建党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剑锋,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叶青,《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先后致辞。
罗文东在致辞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世界史研究和学科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要求。在新形势下,世界史学者需要深入思考世界史和中国史的对话和融合、世界史各分支学科的平衡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等重要问题。他希望,此次论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两创”原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吴剑锋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学术论坛着力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推进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建设,期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各位专家学者与学校的深入合作与交流。
叶青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为学院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推动学校世界史研究再上新台阶。
徐再荣在致辞中深入阐述了世界历史学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世界历史》近年的发展,着重强调《世界历史》的刊物建设要着眼于对现实问题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切实关注国际上的重大政治问题,发挥刊物学术引领作用,通过多媒体平台积极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关注度与影响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研究中坚力量的培养。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赖正维教授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在专题讲座《关于美洲史研究的一些体会》中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从如何选题、如何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如何搜集原始资料、如何寻找研究主线、如何建构学术框架五个方面具体介绍了世界史学科研究方法,鼓励中青年学者潜心科研,争取使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呈现更加繁荣的局面,在国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的专题讲座《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简要介绍了古典希腊城邦的民主特征,详细探讨了东方因素在希腊古典文明流变中发挥的作用,得出东方文化成就被希腊古典文明选择性吸收的结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梁志教授的专题报告《未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几个可能趋向——以国际关系为例》聚焦国际关系研究视角,从打破时空领域、跨越学科边界、把握史料、问题意识与知识形式等方面畅谈有关未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之展望。
此次大会共开设六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以参会论文为讨论基础,结合世界史研究前沿视域,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展开深入交流。
在会议主题发言环节,八位发言人就各自探讨的主题作精彩阐述。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刘子奎教授认为乔治·舒尔茨作为里根在军备控制方面的代言人,创造性地提出“园艺”理论,利用它来处理美苏分歧,培养美苏信任,促成多次会谈,在美苏中导谈判中作出杰出贡献。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宋保军副教授分析了当前“1500年分期法”这一主流历史分期法存在的利弊,提出了“以14—18世纪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并进一步探讨应怎样看待欧洲中心论问题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许明杰副教授解读英国《大宪章》文本,对大宪章“革新”话语进行研究,认为当时英国君主与国家精英阶层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他们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进行政治互动,解决危机,但与此同时也在逐步塑造强国,而国家的强大必将再次引发危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晨老师从政治仪式的角度切入,探讨包括日本顶层权力关系、中央地方关系、政治与宗教关系在内的近世日本权力秩序构建问题。认为在“和平”的政治角力中,政治仪式意义重大,为武士阶层的统治秩序构建提供了灵活且可视化的实施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时伟通老师从边缘视角看冷战在东南亚的发展与演变。借助台湾档案研究台湾国民党残军在东南亚的影响,及台湾国民党在老挝危机和各方势力角逐中的作用。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滕凯炜老师从国际思想史的角度,探讨美国精英如何凭借国际法知识体系认知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想象和构建国际秩序。认为美国在国际秩序的构建中,通过法律的话语来掩盖支配的实质,始终带着一种新式的帝国主义色彩。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龙沛老师以研究范式转移视角探讨西方古代晚期研究的三次转向,强调关注其中的东方元素,突破地中海中心论和罗马中心论,以一种“全球化”区域史视角来构建和研究“全球古代晚期历史”。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陈琬睿同学通过传记报刊及大量资料,研究德国对维斯曼形象的宣传和解构,并分析维斯曼纪念碑的推倒和重建这一现象,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德国乃至欧洲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一个困境。
本次论坛闭幕式由《世界历史》编辑部副研究员杜娟主持。
徐再荣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扶持培育青年学者,论坛呈现世界史学科整体发展状况,反映最新学术动态。在选题和研究视角上,能与国际学界研究动态接轨,并进行学术对话。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孙建党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各位学者发言精彩,希望各位学者专家与学院加强联系交流,为福建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本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为全国中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学者专家在交流研讨中互促互进。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世界史研究体系的建构,提供多元化且富有前瞻性的研究主题,共研当今世界史学科前沿。学者专家齐聚一堂,碰撞思维,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对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黄璋、陈晓彤、陈禹帆、林思晨/供稿,论坛会务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