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春燕)12月29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暨中国旅游研究若干重要命题学术研讨会在线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何德旭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和旅游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需要专家学者去发现、阐释、分析,并作出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文化现代化,要研究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提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构建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如何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人所不知之处提出新的问题,在人所共知之处提出新的主张、新的见解,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出一批既反映中国立场、又为国际学术界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和标识性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以贵州、浙江为例,分别阐述了交通运输、旅游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应促进交通运输和旅游深度融合,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助力共同富裕。当前,交通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有一些堵点、痛点。疏通堵点、破解痛点,一要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相应法律政策体系,规范交旅融合发展秩序,确保两者可持续发展;将交旅融合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统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要通过构建互通互联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实施“景区景点通”工程和“交旅+”战略,整合交通、旅游各方面的资源,推动交旅深度融合、高质量融合。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提出,旅游业发展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旅游消费可以引起财富的地区间转移,旅游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赋予正能量,可以吸引低技能人员的就业,能够实现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以及山区延伸。总之,旅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加强顶层设计,将旅游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下一步,中国式旅游现代化应该怎样走、如何走稳走好走出新意,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主张,我国旅游应该考虑兼顾更多人的休闲旅游权利和旅游能力,思考如何通过引导更多城市休闲需求到乡村、推动乡村居民致富,探索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之路,推动人们在旅游中深刻认识中国与世界,通过休闲旅游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行分析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具有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的意义,也面临跨区域、跨部门和跨层级协调、多元主体参与等挑战,需要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来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体涉及专门机构、数字技术、学科集成、区域联动、宏微观统筹等路径。
通过辩证分析文化和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旅游研究院首席战略研究员宋子千指出,文化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增强旅游获得感,旅游能够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传播、彰显文化自信,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明确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向。文化建设要融入市场,借鉴旅游业发展经验,利用旅游发展形成的庞大市场和多样化载体,加快产业化市场化进程,让更多老百姓从发展中获益;旅游发展要更加重视事业属性,把社会效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促进物质共同富裕的同时,促进其在精神共同富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与支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发展与共同富裕、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经济政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承办。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