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方寸之痕开辟史学新域

——读《方寸之痕天海间——广州十三行印章印迹辑考》有感

2025-11-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日有缘,奉读冷东教授新作《方寸之痕天海间——广州十三行印章印迹辑考》,恍然间顿生“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该书作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广州十三行印章印迹整理研究》(20VJXG005)结项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全书共计100万字,分上、下两册彩印出版,内容精深、图文并茂。小小印章天海之间,竟然蕴涵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冷东教授积十年钻研之功,为学界奉献了一部重要文献及学术成果。可谓“依方寸之痕开辟史学新域”。

  方寸之痕影射文献来之不易

  小小印章是人们思想艺术的物质载体,是人类文明的留存痕迹,在行政管理、商贸经济、文化生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以广州十三行为中心的中外商民,在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广泛应用印章,但之前无论实物、资料还是研究都近乎空白,这是不正常也不符合史实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印章实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知所终,就是保留有印章印迹的文献能保存至今日者也相当珍稀,又分散于国内外众多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之中,寻觅起来也十分困难。

  从2016年开始,时任广州市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和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主任的冷东,带领课题组成员有计划地访问了美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档案馆和博物馆,2017年和2018年两次专程赴大英图书馆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搜集资料,2019年又重点访问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瑞典东印度公司、丹麦亚洲公司原始档案,发掘出来17至19世纪广州十三行大量遗存的印章印迹。这些几百年前形成的已经泛黄破碎文件上的方寸印迹依然鲜红清晰,体现了印章的凭信意义,成为这个冷门绝学领域得以复活的见证和资源,填补了空缺已久的学术空白,成为支撑该书的核心资源。方寸之痕寻觅于天海之间,让珍稀档案回归娘家广州,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方寸之痕积淀了丰厚学术内容

  该书发掘整理海内外遗存的清代广州十三行印章印迹原始档案,结合文博界现存印章文物实体及相关艺术标识,对广州行商、社会阶层、清代官府、外国组织、艺术标识、印学发展六大类目进行了分类整理与深度解析。

  该书作为档案文献整理成果,编辑设计上也有所特色,在文献利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全书彩色印刷,以此保留珍稀档案的原始面貌,特别是让数百年前的印章印迹仍然色调鲜红醒目,成为历史沧桑的最好见证;二是在保留档案全文原貌基础上进行注释考证,每份文献标明标题、日期、出处、中英文提要等,并将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浓缩到每份文献的中文提要和注释考证中。呈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贸经济、行政管理、文化生活、中外交流“四位一体”的印章文化体系,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印章文化领域所体现的独特魅力、悠久传统、传承创新及价值取向。方寸之痕蕴涵了天海之间万千气象,实践了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理念,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方寸之痕衍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该书的出版,引领了冷门绝学的进一步开拓探索,不仅成为申报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中国商业印章暨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先秦至1949年)》(23&ZD253)的关键基础成果,而且发掘培育了一系列富有生命力的新研究领域,如商业印章、近代约章印章签署、华侨华人侨批印章、少数民族商业印章、碑铭丛帖镌印、畜牧业烙印等,前景可期。

  作为研究广州十三行历史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通过系统梳理广州十三行印章印迹相关史料,对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历史文献,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突出学术价值,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不仅获得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而且出版后参加2025年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及第77届法兰克福等一系列书展,《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为该书进行专题报道;广州电视台、广州市社科联等诸多公众号、澎湃新闻等诸多数字媒体进行了高频次介绍;方寸之痕连接了社会千家万户,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文博中心教授)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