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共建结硕果,十年扬帆再启航

——“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学术研讨会及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3-12-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谢德 通讯员李燚)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12月9日由汕头市“一带一路”科技服务与创新研究院和商学院主办,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学术研讨会暨《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会”成功举办。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教授和商学院院长梁强教授致开幕词,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教授介绍中心成果《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主要内容及后续研究计划,汕头大学科研处李松副处长组织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高见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如何推进中国—东盟高水平开放与合作、破解全球经济发展难题,以及如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的逻辑脉络、理论意义与发展路径等问题。

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 主办方供图

  华侨华人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步入新阶段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长江学者龙登高教授在疫情后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考察,从比较视野分析了“一带一路”华商的新动态。在华商与数字“一带一路”层面,数字技术一方面便利跨国交流,促进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导致新的障碍、带来新的机会。为此,政府和企业需协力推倒数字墙垣,弭平制度障碍;同时也需要海外华商在危机中觅生机,在挑战中图发展,合力开拓“一带一路”市场。

  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汕头考察时的赞侨讲话开篇,强调侨批不仅仅是一张张汇票凭证,更是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侨批渗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自己亲友的关爱。侨批凝炼了文物视域里的华侨精神,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四点:①家国情怀,爱国爱乡;②据德依仁,诚信行世;③勇于开拓,善于创业;④感恩崇善,重教兴文。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侨办咨询专家、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李鸿阶研究员则通过省际比较,总结归纳了“一带一路”主要城市对共建“一带一路”的不同实践探索,指出作为海丝核心区的福建省可以通过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完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提升载体平台功能,保障资金有效供给,打牢人文交流合作基础,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等路径选择发挥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打造21世纪海丝核心区建设方向。

  持续稳定推动中国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林跃勤在题为《着力推动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与突破——兼论中国-东盟合作深化》的主旨发言中回顾了过去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取得的成就,并详细分析了在复杂国际政治地缘环境下,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冲击,强调中国需要审时度势,提前布局、早做打算,总结过往经验教训、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推进高质量共建走深走实走好。东盟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引领龙头,林跃勤建议:改善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顶层战略规划;深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制度标准对接;拓展和增强共建合作领域与动力,高大上项目与小而美项目有机平衡;更加注重包容性与合作红利普惠分享。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基于对中国与东盟数字产品贸易分析,研究发现20多年来,中国持续对东盟数字产品处于巨额贸易逆差地位,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维度揭示了中国对东盟数字产品贸易长期逆差的原因,并表示中国与东盟加强数字产品的贸易往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应提升自身数字产品的竞争力以在贸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以更好促进中国—东盟数字产品贸易发展。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勤教授在“印太经济框架”(IPEF)下,探究了东盟成员国参与IPEF的各方面动因以及东盟成员国参与IPEF的政策动向,并就IPEF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进行了预判。王勤认为,应充分认识IPEF的针对性和威胁性,重视IPEF下全球价值链重构,逐步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供应链。以“东盟所需、中国所长”,扩大清洁经济和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同时我们要关注东盟国家应对全球最低企业税的政策调整。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涛教授基于对柬埔寨中资企业营商环境与劳动力素质调查,发现中资企业柬籍员工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既有正面积极的认知,也存在认知偏差和负面认知,而造成在柬中资企业国际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涉及众多维度。李涛认为,海外中资企业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更是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还需进一步增强对柬塑造与传播中国国际形象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等“软实力”。

  汕头大学华商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少东教授利用现有档案,采用社会网分析方法展示了20世纪40年代潮汕侨批网络的面貌和特征,分析了宗族关系和地缘关系作为网络构建纽带在侨批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否定了潮汕帮批信局内部存在各地域小帮派的说法,并为侨批网络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实证支持。

  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邹春萌教授从外债规模、外债构成、外债结构和外债可持续性层面分析了老挝外债问题的发展演进。邹春萌认为,革新开放以来,老挝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不断取得发展成效,但经济发展对外债的依赖性较大,因而为降低主权债务风险,老挝政府立即采取多项举措进行纾解。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编辑部王媛媛主任分享了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亚太区域重点选题的研究,表示从研究核心角度认为,一篇文章能否被采用取决于选题,而一个好的选题最重要在于具备问题意识和前瞻性。

  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局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郑慕强从“讲好华侨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入手,进行系列口述史研究,指出了系列潮籍华人口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表示相关研究属于“抢救性调研”,存在较多难点;同时对前期在泰国的调研工作进行分享,分别介绍了业界领袖、侨联领袖和文化传播典范的优秀代表。

  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国别经济研究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黎良懋博导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济贸易和项目对接工程情况,从内在政治、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变化,并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一带一路”发展建设前景提出了对应建议。

  外交学院李锋副教授从个人工作经历出发进行了分享。地缘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亚洲区域间的经贸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并不是具有严格约束力的一个机制,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落实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方面,要塑造好中国的海外国家形象以及制定好相关的政策走向,讲好中国故事。

  汕头大学陈创斌博士基于在IPEF与非IPEF框架下,东盟国家可再生能源面临的不同机遇与挑战,对东盟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多边交流合作,建立基于周边贸易关系的区域合作机制;东盟国家应制定稳定、长期能源政策并加强实施,提供明确指导;东盟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海内外企业投资环境。

  厦门工学院董维建副教授指出,中老铁路的贯通将促进各方位物流平台、机遇、利益共享,推动双方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与东盟具有重大利好。中老铁路的联通是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撑,推动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使中国与东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泰贸易与交流日趋发展

  大会发布了由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组织主编的《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并就泰国发展状况以及中泰合作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前景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广东海洋大学高维新教授基于对中国与泰国对虾贸易现状及互补性分析,研究认为中泰对虾贸易存在泰国对虾产量规模较小、出口冷冻类对虾产品为主,鲜活类、加工类出口相对较少、中国对虾进口来源国较为单一、中国对泰国虾苗依赖进口程度较大等问题,并就此对中泰对虾贸易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河北工业大学胡建梅副教授提出,在泰国向外吸收DAC经验基础上,依据本国国情衍生出遵循南南合作范式,重视次区域级发展和充足经济哲学等三项援助理念,形成独特的泰国对外援助空间分布。

  “一带一路”研究扬帆再启航

  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教授对会议进行了简单总结。专家学者助力汕头大学加强和提炼中国与东盟经贸、东南亚华侨文化、东南亚侨团侨领、泰国国别等特色研究,进一步提升国别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推进汕头大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一带一路”十年扬帆再启航,站在新起点上,未来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将继续专注东南亚学术与政策研究,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汕大智慧。

  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福建社科院、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等国内外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