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不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更成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学内容。将这一科学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思政课回应时代命题、彰显育人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强国志向的重要举措。
历史逻辑:锚定“为何融”的源头根基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为何融”的源头根基探寻是追溯理论发展脉络、论证理论科学价值的重要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并未明确提出现代化理论,但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为理解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内在超越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单一模式。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在近代化探索时期,我国虽然进行了对现代化的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并未成功。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新中国成立,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指导下,才真正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基;改革开放时期,聚焦于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理论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逻辑,扬弃了单向度的发展逻辑,也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而将这一兼具历史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正是要让青年学生从这一源头根基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理论力量,明晰“为何融”的核心要义,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同与自信。
理论逻辑:明确“融什么”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融什么”的核心内容界定是确保教学方向不偏、育人实效落地的关键前提。
第一,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和独特优势,增强理论自信。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建立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知体系,为学生参与国家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第二,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际情况、时代背景进行原创性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内核。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民族复兴的“引领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价值”。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各种突出问题,而中国式现代化则破除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所存在的资本逻辑、单向度发展逻辑弊端,与之存在本质差异,也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时代价值内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战略、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担当,提升其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使其成长为具备过硬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现实逻辑:凸显“必须融”的迫切需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程中,“必须融”的迫切需求挖掘是助力思政课提质升级、契合国家人才战略导向的重要前提。
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支撑思政课提质升级的重要依托。第一,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理论,是党在开辟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更新的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鲜活的教学内容。第二,拓宽思政课教学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立足于国内,与世界进行积极互动的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知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差异性,将思政课置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背景之中。第三,促进思政课教学创新。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动了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从而为思政课教学理念、载体、工具革新提供了新动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发展的理论,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服务国家强国建设的战略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但并不等于一马平川,而是需要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持续艰苦奋斗的系统性实践。教育作为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需充分认识其对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强国战略的关键意义。因此,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成长为既懂理论又能实干、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代化建设者,从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
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动“三进”工作落地的重要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更加系统地呈现“三进”工作所蕴含思想的逻辑体系,补充理论素材与实践成果,为“三进”工作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另一方面,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其背后所蕴含思想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将其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真正实现“三进”工作真正落地,从整体上激活“三进”效能,实现“三进”落地生根。
实践逻辑:探索“如何融”的方法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融”的方法路径探索是实现内容与教材适配、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达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保障。需处理好“三对关系”,探索背后的实践逻辑,构建科学可行的融入路径。
第一,处理好内容与教材的关系。首先,契合好教材与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思政课课程教材特点、学科逻辑,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融入点。其次,建立教材动态机制。对思政课课程教材进行动态更新,确保及时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成果纳入教材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最后,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确保理论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结合思政课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进行合理分解和整合,将其有机融入各个课程中。
第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首先,调整主客体关系,打破单向输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走出“师讲生听”的单向输出误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与理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协同的良好关系。其次,提升教师引导能力,适配学生主体需求。教师要提升引导能力,提升教研水平;深化理论素养,系统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知识;提升学情研判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教师需创设多样化沉浸式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平台,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直面国家发展的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首先,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机会。高校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当地社会优势资源,与当地企业、社区、政府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感性认识,增强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其次,精准设计实践内容,确保实践与理论契合。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难点内容,设计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呼应,并加强对实践活动的学理化阐释,从而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之转化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滋养、规划人生道路的行动指南、投身强国建设的不竭动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未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进路还将不断完善升级,持续推动理论与思政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根基。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