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5-09-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把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之举,培养民族复兴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要从理论层面讲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从价值层面讲深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从实践层面讲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春担当,从而为培养造就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筑牢根基。

  一、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高校思政课回应时代发展的现实之需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回应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影响,自觉把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一方面,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与战略方向,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早日成为实现民族复兴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新质生产力案例教学可以增加思政课吸引力和针对性,解决“00后”大学生对科技议题的高度关注与思政课内容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之举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形成的科技成果、创新精神等将成为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等前沿议题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边界,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科技创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手段,推动课堂由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向混合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转变,驱动思政课教学不断优化提升。再次,在教学评价方面,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可优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达成评价的全面、精准、及时,驱动教学持续优化。

  (三)培养民族复兴所需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升,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高素质劳动者,即“人才”。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因此,要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价值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一支新型人才队伍。

  二、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逻辑

  (一)讲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理论层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原创概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生产力,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证,构建了科学的生产力理论体系。之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对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作了深入剖析。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把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驱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历史层面: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实践与深刻反思。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根本任务。纵观党的奋斗历史,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始终是党执政兴国的一条鲜明主线。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现实层面:源于对当代中国发展定位的精准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取得历史性跨越,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二)讲深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理论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首先,它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深化认识,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典论断提升至新高度,强调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构成理论。其次,它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边界,从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最后,它突破了生产力发展方式的传统认知,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根本性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创新性阐释。

  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本质差异,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认知水平和知识内化效果。在教学设计层面,要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要义,二是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三是科学阐释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路径。

  (三)讲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青春担当

  新质生产力作为顺应新时代变革趋势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刻重塑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将培育新质生产力确立为重大发展战略,既是直面现实发展困境的破解之道,更蕴含着塑造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远见。作为最具创新潜能和开拓精神的时代新人,青年学生必将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应当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将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素质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着力引导青年学子深刻把握时代脉搏,自觉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堪当时代重任的创新人才。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大思政课’场景形态与构建机制研究(23GXSZ056YB)”、2024年浙江音乐学院校级课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研究与实践--以《概论》课程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丁俊华系浙江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柳俊丰系浙江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