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

——董石桃等著《协商参与的逻辑》成果简评

2025-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一、理论创新和学术价值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石桃等著《协商参与的逻辑》首次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中的“协商参与”机制和逻辑进行研究。基于案例和数据,本书创新性地构建了协商参与的创新性理论分析框架,在内容创新性、方法创新性、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开拓性。

  本成果的主要发现和创新观点包括:

  (1)“协商参与”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制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众人“商量”形式,将协商参与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和制度中,形成中国协商之治和中国协商之制的重要特征和独特优势。

  (2)协商参与实践是主体参与的政治实践。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与增强参与的代表性是提升协商参与主体质量的关键。

  (3)协商参与实践是建立政治结构的过程。参与民主的结构具有基础性地位,但过程能够向我们展现真实的民主图景。协商参与实践是形成模式的探索。模式是秩序的内在本质。在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模式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不断地将协商嵌入多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去。

  本书首次聚焦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中的“协商参与”逻辑研究,创造性地构建了协商参与创新性理论分析框架,在国内尚属首次,具有开拓性。

  构建了协商参与的主体性理论分析框架。本书从“权利”和“代表性”两个要素出发,提出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与增强参与的代表性是提升协商参与质量的关键。同时,选取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实际影响比较大的协商参与主体“领导干部”和“专家”为对象进行系统分析。

  构建了协商参与的过程性理论分析框架。本书提出了网络背景下公众议程、网媒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组织参与政策协商的分析框架,公众参与社区利益协商的分析框架,以及重大决策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协商参与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框架具有原创性,提炼分析了协商参与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及其作用机制。

  构建了协商参与的模式性理论分析框架。本书既对公民参与的认知模式发展进行了思想史分析,同时以基层协商参与模式为重点进行了考察。此外,基于比较视角对中国协商民主的“嵌入式”发展模式进行总体提炼,这些研究立足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不同情景和条件下协商参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1)从国家和社会及其互动角度拓展了中国协商参与主体、实践和模式分析视野。本书是国内首部通过案例和数据对协商参与进行研究的专著。既重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历史资料的应用,更加强对当下中国协商参与丰富实践的案例资料的剖析;既重视协商参与推动民主治理优势和效能定性考察,也坚持对问卷调查获取的定量数据资料的分析。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本书立体式呈现了协商参与的过程及其互动,拓展了中国协商参与主体、实践和模式分析视野。本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协商参与的要素分析,体现在国家、社会以及二者互动三大层面。在国家层面,主要是对应人民政协协商、国家重大决策协商、中央和地方重大决策协商等;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对应社会组织决策协商参与、社区治理协商参与、基层协商参与等;在国家和社会互动层面,主要对应公众议程、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以及社会组织协商互动等,这样分类在学术价值上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协商参与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

  (2)从集成性角度深化了协商民主研究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本书深化了跨学科集成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协商参与、决策协商参与等问题的研究中,本书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在专家参与协商的价值取向分析中,本书主要采用了比较历史分析法;在协商民主对领导干部的工作满意度分析中,本书采用了定量统计分析法。本书较好地实现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本书在协商参与的权利理论分析、公民参与的价值认知、中国协商民主的嵌入式发展研究方面主要采用侧重思想史的规范性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

  二、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学术影响

  (1)为申报人继续攻坚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奠定扎实基础。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公民有序参与研究”(15BKS043)结题成果,结题后历经数年打磨和精心修改方正式出版。本书为申报人十余年潜心研究之作,申报人以本成果为基础,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2ADJ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132)。

  (2)阶段性成果在《政治学研究》等顶刊发表后获权威转载。本书阶段性成果在CSSCI刊物发表合计9篇,其中在《政治学研究》发表1篇,《中国行政管理》发表2篇,在《教学与研究》发表1篇,其他在《探索》等CSSCI刊物发表。发表后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长文转载1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

  (3)阶段性成果发表后引用率居同类前列。截至2025年8月31日统计显示,本书9篇发表文章中,知网总下载次数11230次,单篇文章最高下载3557次,平均下载次数1247.8次。知网总引用222次,最高被引用89次,平均单篇被引24.67次,下载和引用频次居国内同类成果前列。尤其是得到张师伟等权威专家多篇论文引用,显示了本成果较高的学术价值。

  (4)获社科权威专家高度肯定评价。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认为,“该书视野开阔、资料充实、立论严谨、主题鲜明,为理解协商民主的善治之道和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提供了有益启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佟德志认为,“该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案例分析,为我们生动展示了中国协商参与的全景图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家刚认为,“该书有助于我们充分肯定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客观认识协商民主的实践成效,积极拓展协商民主的发展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韩志明认为,“该书通过多维度的深入考察,探究协商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总体逻辑,为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提供了有益启示”。

  2.社会效益

  (1)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服务。本书拓展性智库报告《关于推进党委、政府和非公企业沟通协商制度化的若干建议》被《湖南省智库成果专报》2017年第4期采纳,对协商参与的具体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效应。本书拓展性智库报告《广州市荔湾区经济联社生态“制治”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启示——荔湾区基层经济联社的经验启示与政策建议》。在《南方智库专报》(第1391期,2024年11月13日)上刊发,报告获得了广东省茂名市委书记批示。

  (2)阶段性成果出版后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本书出版后,知名专家韩志明为本书撰写书评《破解中国之治的协商参与密码——评《协商参与的逻辑》(《邓小平理论研究》2024年第4期)。《北京青年报》“赏读”栏目专门向读者推荐了本书,《河南日报》“顶端好书”、青岛《半岛新闻》、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对本书给予特别推荐。《北京青年报》“新知”栏目还专门刊发了陈家刚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

  (3)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产生较好推动作用。本书相关成果获得研究生和读者的广泛应用和好评:

  本成果获媒体广泛推荐和转载。获得权威公众号“政治学人”推荐。入选“2023-2024最受政治学人欢迎的专业著作”,评选同行专家认为“学界目前还少见如此基于数据和实证研究协商民主研究成果,也少见聚焦协商参与主题的著作,价值颇丰,堪为力作”。阶段性成果在湖南大学等高校作学术报告后获得广泛好评。

  本书对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创新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获得硕士和博士论文广泛引用,其中博士论文引用30余次,对学科和人才培养产生较好作用。

  《协商参与的逻辑》董石桃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28-2527-4

  2023年12月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