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关键在于青年教育发展,这是中国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核心所在。青年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明确了青年教育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界定,15至34岁的人构成我国青年的主体,其教育水平直接关乎教育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成效,而青年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
青年教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已经完成了从“现代化在中国”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中,青年教育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种同频共振、协同共进的双向互动关系。青年群体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动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则为青年教育发展和青年的成长成才拓展了广阔空间。
在物质文明方面,青年教育发展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离不开青年教育。同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青年群体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发挥着创新引领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史,从工业革命到新技术革命,青年教育始终是实现国家技术突破和产业革命的核心力量,对此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的成果佐证了青年教育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
在精神文明方面,青年教育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先锋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既实现了经济与技术的革新突破,也推动了思想与文化的转型升级。青年群体思维活跃、敢于突破传统窠臼,少受思维定式的束缚,具有独特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判断力,正日益成长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教育强国建设以青年教育发展为抓手,汲取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宝贵文化基因,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为例,借助于现代媒介技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火起来”,涵养了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彰显了以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的时代要求。同时,青年群体在《青春之歌》《永远是少年》等红色革命文化电影的教育熏陶以及在百年党史中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辨识能力,使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仰者和先行者。
青年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现代化进程
青年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纵观中国青年运动百年历程,青年教育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五四运动中,觉醒的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先锋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青年教育对于国家前途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创办《中国青年》杂志、创办青年学校、开展青年运动、加强工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式,培育了一大批具有新民主主义思想觉悟的革命青年。这些青年既掌握文化知识,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青年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代的觉醒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勇立潮头,为新中国诞生凝聚了先锋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构建了相对自主完备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青年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保障。这一时期,广大青年在“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号召下向科学进军,开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立功等活动,在农村建立青年扫盲队、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同时组织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极大提高了整体国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这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中央组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引发强烈共鸣,青年群体掀起了“四有新人”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论断的提出更是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教育现代化的程度;党的十四大后,共青团确定“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的主线任务,创造性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将青年教育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志愿者、青年岗位能手、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等优秀青年团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教育现代化上升为党和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任务。青年教育的现代化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面向新征程,一是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现代化事业;二是破除“内卷”迷思,在实干中创造自我价值;三是克服“躺平”心态,以奋斗姿态书写青春华章;四是超越“小我”局限,在服务“大我”中实现人生追求,这成为了推动青年教育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相契合以及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以青年教育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当前,我国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相继实施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等,逐步形成了以培育青年政治人才为目标,统筹推进科技、技能、管理、乡村、公益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这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新时代青年教育发展工作。
发挥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时代推进青年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新时代的青年须知“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政治要求,注重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同时,始终围绕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两个确立”开展青年教育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将青年人生追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用科学的理论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青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实质是培育自身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我国青年群体的教育工作中,通过“青年大学习”网上团课、“青马工程”等,引导青年善于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培育好青年群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
构建高质量青年育人体系。立足“大引领”铸魂、“大思政”育人和“大统战”聚力的工作格局,深化青年教育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排头兵和生力军作用。2024年,共青团中央推动形成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青年人才发展目标。为此,在教育方式上应改变以往单向宣传灌输方式,运用互联网“云思想”等数字化教育平台,根据我国青年群体不同阶段的个性化需求,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生态,推动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持续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优势,拓展青年交流渠道和外交工作,巩固和加强中国青年群体与全世界青年的友好伙伴关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升社会组织中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19ADJ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内在关系研究”(21&ZD013)研究成果】
(作者:庞光鹏,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祝全永,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