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革新持续重塑网络信息生态格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算法推荐技术的深度应用,推动信息传播呈现三大趋势:创作主体从专业机构转向全民参与,内容形式趋向短平快与可视化表达,传播渠道全面数字化升级。在此背景下,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的角色边界逐渐模糊,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面对传播生态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亟须构建动态适配机制:一方面运用技术优势实现分众化精准传播,另一方面建立价值筛选机制防止信息泛化风险。通过创新叙事语态与传播模式,在技术逻辑与价值导向间寻求平衡点,从而增强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一、提质扩容与视听优化:提升吸引力
在数字时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在于推进其大众化进程,而网络传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载体。当前提升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能的突破口,在于通过内容质量升级与表现形式创新的双重路径增强传播吸引力。
构建分层分类的内容供给体系。内容生产“源头”提质,政务和主流媒体要进一步提升创意水平和内容质量,走好网络传播群众路线,积极推进政务、文化、教育、医疗、消费、就业等内容交叉融合,从民生视角创作当前民众关注、偏好和感同身受的优质内容。加强网络舆论热点前瞻性研判,生产话题主导性高、内容互动性强的内容,把要讲的道理、情理、事实用人民群众惯于接收和消化的语言逻辑呈现出来。“中下游”联动扩容,提高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质内容产品“容积率”,发挥政务主流媒体领导力、号召力,鼓励倡导全社会各网络传播主体创作高质量、有创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直播、网络文学等原创产品。用优质内容本身的具体性、价值立场的鲜明性、价值表达的知识性、内容传递的温暖性以及生活维度的关联性,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内在”吸引力。
探索沉浸式、互动式传播模式。呈现形式视听优化,“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粘性不断增强。”短视频已成为在线学习、获取信息和娱乐消遣的“喜闻乐见”的主要形式,以静态文字、图片和声音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传统网络文化产品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要。政务和主流媒体要动态掌握网络传播媒介的视听化拓展进程,从客观实际出发提升短视频传播的战略地位,将文字、声音、图片、色彩等多要素在短视频内融合优化。利用扩展现实(XR)、虚拟现实(VR)及人工智能(AI)等技术强化视听产品趣味性、故事性的优势,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层面吸引受众的关注,加强对个体的认知神经刺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外在”吸引力。
二、主流供给与虚实共振:促进参与力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参与,实行“认知参与—情感共振—行为内化”参与策略,满足人民群众真正的情绪价值需求,以数字驱动下的深度参与促进情感内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量的“情绪价值覆盖”到“精神内化扎根”的质变。
强化主流情绪价值供给。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内容创作中深度植入情感交互设计,开发语音弹幕实时反馈、视频评论区情感图谱分析、AI虚拟主持人问答等交互功能,构建以情绪互动为基础的“参与式传播”。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抓取互动话题热力数据,通过语义网络分析识别公众情绪焦点,动态生成高认知延展性的数字衍生内容,将强主流情绪价值的精准化供给。构建基于网络主体情感画像的“主流价值观传播算法模型”,分层化传播供给主流情绪价值,促进主流价值情感的“波纹式扩散”,形成跨圈层渗透的链式反应。
增强虚实情感有效共振。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平行且高度联动的虚拟世界,赋予每个“数字人”全新的虚拟世界社交网络关系。基于元宇宙虚拟技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交网络社区。发挥沉浸式情景建构功能,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与交互技术作为技术媒介,使“数字人”在虚拟社交生活中收获更多主流情绪价值,将情感带回现实世界从而促进行为内化。发挥高度人机交互功能,构建公共虚拟场景,加强现实社会功能全息投射,填充现实世界中个人情绪价值需求缺口。发挥确定性意识协作功能,增强“数字人”的虚拟“共感”,通过感知其他“数字人”的存在,感知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共感”体验。
三、媒体融合与价值“出海”:拓展渠道力
要构造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全媒体立体传播矩阵,重塑主流价值观国际传播格局,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渠道,为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注入新动能。
深化全媒体“一体化”平台建设。政务和官方主流媒体要加速推进自身传统媒体向网络新媒体靠拢和融合,将传统媒体深厚的内容生产能力和公信力优势与网络新媒体优势相结合,“合而为一”,聚合重塑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平台、渠道和资源,建构具有巨大渠道力的多视角、多样态、多维度、立体化的一体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加强与教育机构、企业、组织等网络媒体主体的合作,进一步拓宽社会网络传播渠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多层渗透,迅速、高效、稳固抢占国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
内外联动推进“出海”战略。政府和官方主流媒体要统筹国内外网络传播协同发展,拓展国外网络传播渠道,巩固扩大海外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前沿阵地。抓住数字化建设新机遇,深化国内主流媒体与共建国家主流媒体合作,加快构建国际全媒体传播矩阵。以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加强国内外全媒体传播矩阵效能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策略,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宣外宣效率。
四、生态重塑与机制完善:增强生命力
网络生态的健康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生命动能。巩固网络生态根基,提升网络治理水平,完善生态机制建设,保持网络生态的动态良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提供“加速度”。
夯实生态建设根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数字素养教育,加速弥合“数字鸿沟”,是当前建设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基础。将全方位数字素养提升目标贯穿中小学校课程体系,通过“家校社企”多方协同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和数字教育,开发更多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重视国内“银色数字鸿沟”问题,将数字素养教育纳入老年服务体系,开发更多适应老年人网络学习工具,提高老年人的网络接触与数字使用需求,加速老年人的数字融入,提升老年人的数字素养。
完善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政府主导统筹协调效能,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网民间的协调互动,构建多方主体参与的治理生态格局。明确网络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核范围和标准,“人工+AI”提高网络内容审核效率和准确性,完善网络文化产品内容传播审核机制。完善算法监管政策,优化算法备案制度,明确算法推荐服务的原则和底线,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加强对网络平台算法技术监管,减少“圈层化”和“群体极化”现象。完善网络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网络信用档案,对网络生态主体进行信用记录,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机制,推广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借鉴金融行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引导网络主体诚信自律。
数字技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本质,在于技术工具与价值导向的深度融合。其有效路径需构建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情感共鸣的三维体系:通过短视频等可视化载体转化理论话语,依托大数据分析洞察群体认知特征,建立精准化传播策略;同时在人机协同机制中,以人工审核与智能过滤相结合的方式筑牢价值底线。这种技术应用与价值导向的统一,既能够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度,更能在网络空间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为实现价值共识与技术伦理的平衡提供实践范式。
【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YJ2023-QH013);四川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进路”(CJFSZ-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成康系成都理工大学讲师;范兴华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