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正加快由温饱型消费向体验型消费变迁,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消费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演艺经济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高度需求,是文化娱乐产业消费升级的体现。近期通过调研发现,我国演艺经济强劲复苏,成为各地提振消费、推动文旅经济复苏升级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各地制定全方位支持措施,推动演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演艺市场井喷式发展,成为消费新热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及小剧场等成为主要消费场景,推动演出消费以及演出拉动的关联消费出现井喷式增长。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同比增长7.6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54亿元,其他收入216.75亿元。
(一)演唱会、音乐节热度飙升。以演唱会、音乐节为代表的大型营业性演出在地区上的分布更加均衡,演出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市场愈加规范。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会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49.90%,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37%,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作为该类演出的主要消费趋势,跨城观演凸显出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对文旅消费的拉动作用。数据显示,诸多知名歌手北京演唱会的观众中,跨城观演比例均超过40%,上海、深圳等一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业内人士预估,今年大型演唱会数量将突破1000场,带动观演人次600万到800万人。
(二)专业剧场音乐剧成市场亮点。专业剧场凭借高品质的设施设备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在音乐剧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同时,演艺新空间和小剧场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成为培育人才、孵化项目、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音乐剧演出场次同比增长超过5%,票房增长超过10%,专业剧场音乐剧票房占比达到总体票房的79.3%,场次占比为30.1%,而演艺新空间及小剧场的音乐剧场次占比则高达69.9%。
(三)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呈现较大提升。小型戏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魔术等更多艺术类型的演出入驻城市新空间,以创新的表演形式和观演场景,丰富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2024年,在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演出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53%和48%。
(四)演艺经济聚合效应凸显,直接带动区域客流增长和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消费。依托演艺消费融合新场景,沈阳、成都、济南、天津、武汉等地都出现能让消费者一边就餐、品酒、逛文化集市,一边观剧的沉浸式戏剧演出活动,深受年轻人追捧。除观看演出外,各地消费者还会在活动举办地进行短途游览,带动酒店住宿、景区门票、租车自驾、一日游、周边游等多类旅游品项消费。如在“苏超”足球联赛前六轮中,江苏线下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当前演艺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一)消费者权益受损成为当前维权舆情热点。演出市场成为当前投诉热点,从2024年全国消费投诉和舆情分析来看,文化娱乐体育服务投诉量占全部投诉量比重为3.45%,数量同比增长超过4%。相关投诉问题包括演出票退票难、演出购票秩序混乱、主办方涉嫌虚假宣传、现场观演体验感差等,尤其是“黄牛”倒卖门票现象频频出现,许多观众只能通过各种途径从“黄牛”手中高价买票,合法权益严重受损。中国消费者协会、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中国消费者杂志社共同梳理发布了2024年十大消费舆情热点,演唱会“货不对板”“柱子票”影响消费体验居第二位。
(二)高度警惕安全事故隐患。演艺市场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演员受伤、观众集体踩踏、演出场所火灾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性剧场和一些现场演出的运营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舞台坍塌、火灾等安全事故偶有发生,安全事故和隐患需要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演艺经济结构问题。演出市场存在明显的单一化问题,目前以演唱会、音乐节为主导,其他类型的演出难以进入市场,大多数舞台演出产品存在项目多、观众少的问题,尤其是优秀的文化作品偏少,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出市场萎缩严重。
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演艺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创新演艺消费场景。鼓励各地将演艺经济作为打造特色节庆活动、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的重要内容,注重演艺市场与城市文旅IP联动,做好营销策划,重点打造“演唱会+旅游”产品线路,提供景区景点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扩大演艺活动效应,拉动城市旅游消费发展。加快优化消费环境,优化交通组织安排,丰富周边消费服务业态,为居民享受演艺消费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二)优化演艺市场产品结构。支持各地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重点扶持传统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的人才培育和创作表演,大力发展文化策划咨询、演艺、展览、影视制作等方面的中介机构。鼓励各地提升本土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本土演出质量,引导各地加大力度引进优秀文艺产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做大、做强演艺产业链。积极培养观众看演出习惯,推动演出市场发展,加快推进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演艺新空间,打造特色鲜明的都市演艺聚集区。
(三)加强演艺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公安、文化旅游、网络信息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完善信息共享、执法衔接机制,综合运用宣传、法治、科技等力量,共同织密围堵“黄牛”网络。紧盯售票方和平台,加强票源特别是非公开出售门票管理,指导相关方落实门票去向公开明示制度,探索提高公开售票比例可行性,为市场提供更多票源。督促售票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反制“软件刷票”现象,最大限度压缩“黄牛”操作空间。同步完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防止个人信息被违法滥用,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演艺市场风险管理。各地应严格执行演出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依法对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实施行政许可,依法对演出场所经营单位进行备案,认真审核相关资质条件,全面纳入行业监管。全面加强演出活动审批管理,对不符合法定审批要求的,坚决不予批准。压实演出举办单位主体责任,演出举办单位是演出市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督促演出举办单位对演出内容、票务经营、演员组织、现场管理等进行全流程把控,积极配合做好行业监管。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