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铸牢这一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宣传教育功能在凝聚文化认同、强化各民族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作为首批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之一,近年来以馆藏文物为核心,通过主题展览、思政教育、数字化传播等多元实践,探索出民族高校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核心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核,集中体现在“五个认同”和“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四个共同”指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求文化教育机构将共同体理念融入实践。
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目标,即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五个认同”。在内容方向上,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活动等紧扣“共同性”“交融性”主题,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同时,为宣传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确保教育活动始终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
理论框架
博物馆宣传教育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文化认同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和社会记忆理论。文化认同理论强调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个体对所属文化群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教育传播学理论关注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将博物馆的知识和文化传递给观众。社会记忆理论则认为博物馆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文物、展览等形式保存和传承社会记忆。
这些理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紧密的契合点。在文化认同方面,博物馆通过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学理论指导博物馆采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如互动传播,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社会记忆理论则使博物馆能够通过文物叙事,构建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让观众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共同贡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博物馆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展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就是利用文物叙事构建共同历史记忆的体现;而采用短视频解说、AR互动等多模态传播形式,则是基于教育传播学理论,增强文化认同的有效手段。
实践探索
(一)以文物为载体的共同体主题展览策划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精心策划以文物为载体的共同体主题展览,力求通过独特的策划逻辑和创新的展陈设计,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同心共铸:红色货币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专题展紧扣“共同性”“交融性”主题,展现了各民族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团结协作。该展览以300余件红色货币为实物载体,这些货币见证了不同民族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与融合。展陈设计采用实物展示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资料生动呈现货币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刻感受各民族共同为革命胜利贡献力量的伟大精神。展览“文物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考古·西南篇”通过汇集川西高原、成都平原、峡江流域、云贵高原等四个区域的重要考古发现与重要研究资料,从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到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址,遴选考古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及发掘场景照片近200张,从不同时期、根据不同角度,用考古学资料和语言呈现了西南地区多元的区域文化是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画卷,讲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多元一体 和谐共生——西南民族传统文化展”反映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与精神追求,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的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伟大的精神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西南篇章。
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三个展览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心共铸”红色货币展自2025年5月开展以来,仅两个月参观人数超7000人次,展览受到一致好评,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专题报道,有效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文物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考古·西南篇”展和“多元一体 和谐共生——西南民族传统文化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年观展人数近1.5万人次,观众覆盖范围不仅包括校内师生,还吸引了校外众多文博和历史文化爱好者,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大思政课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创新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积极推动“文物中的中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大思政课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创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选拔馆内一批专业知识扎实、讲解能力强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组成宣讲团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挖掘馆藏内涵,经过精心策划、反复修改,打磨出15个思政课程模块,深入学院课堂、博物馆展厅,开展体验式、情境式、分享式思政课程教学,共讲授20余场思政课,通过挖掘和阐释文物背后的信息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伟大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从育人成效来看,“文物中的中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大思政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民小苗”博物馆特别体验日文化活动。举办“民小苗”漆扇工艺讲解与制作研学活动,通过“知识浸润+匠心实践+红色熏陶”的立体研学模式,将国家级非遗漆艺化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
(三)数字化与多模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我馆参与国家民委“道中华”公众号内容创作,完成95篇文物文图转化,其中《福禄寿喜: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琴鸣心声:奏响西南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华彩乐章》《美食美器:在高原遇见最好的彼此》等稿件被多个平台转载。2025年输出展览“文物古迹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国考古·西南篇”到成都龙泉驿博物馆;协办国家大剧院“巴山蜀水乐飞扬——川渝地区乐舞文物精品展”;协办四川博物院“纹脉绵长——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图案特展”。携手西南民族大学“小迪‘道中华’工作室”推出“带你走进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视频特辑,其中《石榴花开映锦旗,七轶芳华话初心》等多个视频得到“道中华”和“西南民族大学”视频号推送,实现跨区域文化传播,为弘扬各民族文化和提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文化影响力搭建平台。
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开展数字孪生展厅的搭建,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博物馆的实体展厅完整地复制到虚拟空间中,届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参观。同时,完成1000件文物二维数据采集和 20件(套)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化存档,为线上展览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线上VR展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的魅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多模态传播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博物馆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短视频解说以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文物知识,在各大视频平台上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这些数字化和多模态传播手段,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满足年轻群体的需求,有效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馆校协同,深化“三全育人”
一是构建特色鲜明的“双轨制”志愿者培养体系。每年新增30余名注册队员,吸纳各专业学生加入志愿者团队,涵盖文物与博物馆学、民族学、化学、建筑学等各文理工科专业。这支志愿者队伍在文化传播、课程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年均接待观众超10000人次;深度参与博物馆“大思政课”开发与实践;推出“文物进课堂”等品牌活动。团队项目“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入选2025年川渝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赛重点推荐项目。
二是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配合学院相关学科与课程开展现场教学,依托多个教育基地做好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文创设计与实习岗位,强化第二课堂育人成效;参与举办首届“道中华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大赛,以创新设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2025年民族博物馆“青年策展人”主题活动,通过青年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创新“馆院共建”教学模式,赋能学科专业发展。依托馆藏资源,与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民族与社会学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协同创新,开设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学专题研究等行业共建课程,依托项目制课程,构建“馆院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采用“行业导师+学术导师”双轨制,将展览设计、文创设计、研学设计、宣传推广等业务引入课堂,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
(五)社会服务,拓展校外教育功能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积极拓展校外教育功能。通过主题宣讲、有奖问答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藏汉一家亲 共筑民族情”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对藏汉民族间古今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阐释了藏汉民族一家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为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开发“五纹四件”文化符号课程,以“文物见证团结史,童心浇铸中华魂”为主题,通过鲜活的文物故事与互动体验,让学生们深刻感受文物中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传承精神。近4年来,累计服务社会公众超3万人次,成为区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结语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领宣传教育,确保方向准确;强化文物叙事,深挖文物内涵,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创新传播形式,运用数字化与多模态手段吸引观众。
展望未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将继续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投入,提高文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开发互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构建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教育网络。线上利用数字化资源扩大影响力,线下开展多样化展览和教育活动增强体验;校内融入校园文化育人,校外拓展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人心。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博物馆宣传教育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2025SZL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