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特性”透视美国全球战略演变深层逻辑

 ——评徐步《鹰霾笼罩:美国国家特性及其21世纪战略影响》

2025-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内容简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大国的全球战略和彼此关系也在深度调整。如何理解这一时代背景,把握超级大国美国的战略主线及其变化,评估其对中美关系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影响,我们需要从源头上考察美国的国家特性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本书综合地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层面分析阐释美国国家特性的内涵、表现、历史演化及其对美国全球大战略的影响,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研究与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结合。

  作者简介:徐步,现任联合国秘书长高级别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政治学学科专家组成员,兼任江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讲座教授。长期从事外交实践、外交政策和区域国别研究工作。曾任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副代表,中国驻东盟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智利特命全权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外交学院、武汉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还有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重要报刊发表理论文章40多篇。主编国际问题类著作6部。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体系经历了深刻的力量调整和秩序重塑。在全球化遇阻、地区冲突频发和地缘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理解主要大国的战略思维与行为模式是观察国际秩序转型、把握国际局势走向的核心议题之一。徐步研究员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在其新作《鹰霾笼罩:美国国家特性及其21世纪战略影响》中,从美国国家特性这一独特视角,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冷战后美国战略演进图景。《鹰霾笼罩》追溯了美国国家特性的渊源、要素与形成过程,系统剖析了美国战略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根源与决策逻辑,为理解美国在国际秩序变化进程中对外战略的演进提供了严谨细致的分析框架,更为理解当前美国对华竞争战略、把握中美关系走向提供了独到视角和洞见。

  一、美国国家特性的要素

  毫不夸张地说,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学者都绕不开对美国的关注,因为美国的内政外交会对我们所研究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或强或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国无疑是兼具复杂性、多元性和变动性的混合体,在观察美国时,研究者又会从不同的议题领域和分析视角去切入。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状况急剧变化,对外政策反复调整,当下更是以深刻的方式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美国外部战略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什么?《鹰霾笼罩》一书从“国家特性”视角提供了新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美国战略走向深植于美国相对稳定、又充满内部矛盾张力的“国家特性”之中,特别是被作者称为“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的核心文化或价值体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国的“国家特性”? “美国信念”体现出一种以美国例外论为核心的特殊使命观,包含对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追求,既宣扬自由又重视合作的精神,以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等多重元素,这些构成了美国国家特性的深层心理基础。徐步认为,“美国信念”蕴含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塑造出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道德优越感和美国人对实用主义的强调交织互动,深刻影响了美国对内外政策的根本取向。

  美国的国家特性从何而来?《鹰霾笼罩》一书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从文化、宗教、种族、政治和经济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美国国家特性的形成与演变。作者回溯托克维尔、亨廷顿等理论家的经典论述,结合自身外交实践经验,详细论证了“美国信念”如何从内部文化认同逐渐演化为外部战略行动的驱动力,并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和适应性。通过系统剖析“美国信念”的精神根源、内在张力及其对美国战略实践的影响机制,该书不仅丰富了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国内思想基础的理解,也提供了国际战略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解释路径。

  二、“国家特性”塑造下的美国对外战略

  《鹰霾笼罩》一书通过丰富的历史节点与具体战略案例,展示了“美国信念”对战略实践的深远塑造作用。21世纪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首先由“9?11”事件触发,在经历了冷战后短暂的战略彷徨之后,美国外交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与道德优越感被再次激活。反恐战争不仅是对安全威胁的直接回应,更是“普世价值”的全球宣示,成为美国对外干预合法化的重要叙事。美国迅速将打击恐怖主义上升为全球性善恶对抗,试图以军事干预为手段对其眼中的“邪恶力量”进行改造。小布什政府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实现了军事行动与意识形态的有机结合,既强化了战略扩张的外部逻辑,也满足了美国内部社会对安全与使命感的心理需求。

  进入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战略语言转向温和。然而,徐步敏锐地表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绝非简单的地区安全调整或经济再布局,而是基于美国长期以来对亚太地区自由秩序主导权的执着追求。美国希望通过强化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多层面措施,重塑亚太战略格局,在经济贸易、制度规则、意识形态等多个领域对中国进行系统性牵制。该战略根源于美国信念中的“传教士情结”和对“全球领导责任”的内化认知,即使是在强调多边主义、国际合作与“软实力”的奥巴马政府时期,这种深层战略惯性依然顽强存在。

  此后,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对华围堵、遏制的战略倾向进一步明晰。该书清醒地指出,特朗普政府所主张的“美国优先”、反多边主义及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并非美国对外战略中的短暂插曲,而是国家特性中排外、保守、反全球化倾向被再次激活的表现。拜登政府虽然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重视重建盟友体系,但同时也将价值观对抗和制度竞争进一步系统化。在实施所谓“印太战略”的同时,构建美澳英三边伙伴关系(AUKUS)、美日澳印四国集团(QUAD)以及美日澳菲四方机制,打造由其主导的价值观阵营,破坏中国在全球和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美国明确将中国视作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是在冷战胜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美国国家信念中自身例外性与价值正当性的延续,更折射出美国面对其民主制度异化、社会分化加剧等内部积弊时的战略焦虑。

  在该书最后,徐步对特朗普再次执政后美国对外战略方向也作了前瞻性分析,指出特朗普民粹主义、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实用主义掺杂交织的复杂性格是美国国家特性的缩影。其对外政策表现出非常规性、交易性、多变性,不仅加剧了美国国内社会分裂和族群撕裂,更将导致美国全球领导力的进一步衰退。概言之,“美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这是从自由主义转向民粹主义的变革,这是从开放主义转向保守主义的变革,这是从全球主义转向利己主义的变革”。

  三、美国国家特性与中美关系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鹰霾笼罩》一书并未仅停留于对美国国家特性及其战略影响的单向度分析,而是将中美关系置于双方战略互动中予以深入讨论。作者提出,在全球多边治理面临严峻挑战、国际体系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美国的冷战思维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动并非仅仅是内外挑战下的被迫选择,而是美国国家特性长期嬗变的结果。正如书中所述,“对许多美国人而言,美国再一次成为拥有神圣使命、共和制度、边疆精神和高科技的救世主国家”,但当中国发展模式挑战美国自诩的制度优越性时,“美国信念”又促使其迅速转向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美国优先”政策维护美国在全球的“非凡利益”。这不仅解释了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诸多矛盾行为,也揭示了其行动的持续性与内在逻辑。

  针对当前的中美关系,该书极富启发性地提出,“美国的国家特性形成于美国不断扩张和壮大的进程中”,“如果美国的实力呈现下降或衰落的趋势,美国人的国家认同观念和意识形态观念将出现混乱,美国建国之基、立国之本、强国之源将发生动摇”,而“中美关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与当前美国实力相对下降以及由此引发的战略自信缺失有很大关系”。美国将中国定义为“最严峻的长期战略挑战”,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中国经济体量或技术实力的跃升,还在于中国发展道路与美国国家特性之间的根本冲突。这种冲突不仅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更是对美国国家信念、全球“非凡地位”和道德合法性的根本动摇。

  在深刻阐释美国国家特性的内在张力及其对美国对外战略的影响机制后,本书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方面,“美对华战略竞争在具体实施时受到内外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呈现出多面性、自相矛盾性和动态调整性”。另一方面,“美国不乐见中国发展壮大,不甘心任由中国崛起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中美关系的融合性又超出历史上任何相互竞争的两大强国”。因此,中美应当通过相互适应寻求和平共生,必须认识到“扩张”是美国国家特性中的核心要素,严肃看待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影响,理性把握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两国应在复杂激烈竞争中探索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建设性方式妥善管控和处理分歧。

  《鹰霾笼罩》以清晰流畅的笔触,将复杂深奥的国际关系理论、历史脉络和战略逻辑娓娓道来。这使得该书不仅能成为国际关系专业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适合对国际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无论是对美国霸权兴衰的疑问,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困惑,还是对当下世界变局根源的探究,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独到的见解与启示,为自身所处的时代定位和发展趋势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

  当然,与任何严肃的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仍为读者提供了值得延伸的思考空间。首先,书中多次提及美国内部政治极化、社会撕裂与阶层断裂对国家特性及对外战略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具体的战略调整,具体机制值得探讨和深化。当我们观察冷战后不同政府的政策取向时,很明显观察到它们所依靠的政治精英的理念是不同的,从新保守主义,到自由国际主义,再到右翼民粹主义,它们对“美国信念”的理解显然有着巨大差异,也影响到它们对美国自身的机遇与困难、美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如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处等重要问题的选择。

  其次,本书充分论证了“美国信念”在美国对外战略塑造中的核心稳定性,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运动、政治精英和利益集团如何重新阐释和发展其内涵,进而如何影响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塑造,也还可以继续深入。若能引入更多社会运动史与认同构建、知识生产的微观研究,将有助于丰富理论的历史层次感与当代解释力。

  最后,对于每个大国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积淀下一些“国家特性”,因此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不完全是基于现实利益考量,也携带了这些沉淀下来的“身份基因”,让它们在外交操作的理念和实践上形成分野。作者的分析以美国为核心,但也揭示出对诸大国的“国家特性”及其战略影响展开横向比较的可能性。通过系统检验国家特性理论在解释不同国家战略行为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可以推动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大国战略文化研究体系。

  《鹰霾笼罩》不仅系统总结了美国对外战略演变与行为逻辑,也对理解当代美国问题具有方法论启发和理论创新意义。作者凭借其长期外交实践与深厚理论素养,突破权力结构、制度建构、国内政治等传统分析框架,将“国家特性”概念成功转化为解释战略行为的认知变量。在国际秩序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该书无疑为深入阐释美国国家特性和对外政策的互动、系统认知中美关系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资源。

  作为资深外交官,徐步在三十年多的外交生涯中亲身经历与美国有关的许多重大外交事件,对美国政客、精英和社会有着长期深入的理解。作为一部兼具历史纵深、理论原创性与战略前瞻性的著作,该书是对美国战略逻辑的深度解码,是一部难得的力作。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