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镇千佛寺的民族文化重塑与交融

2025-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命题,而公共空间作为族际互动的“社会黏合剂”,其功能机制亟待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位于凉山甘洛县海棠镇的千佛寺,恰为弥足珍贵的观察样本。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古刹,历经从关帝庙、城隍庙到当代多元文化综合体的演变,其空间实践呈现出三重张力:物理空间并置红军长征遗址与汉、藏、彝多元文化殿堂,时间维度延续茶马互市传统与当代文旅经济脉络;既是民俗文化展演场所,亦为文化传承载体与社会交往平台。

  一、藏彝走廊上的多元共生空间

  作为南方古丝绸之路中清溪古道旁的西口重镇,海棠镇地处于甘洛县西北边缘,处于大渡河深切峡谷与螺髻山夷平面的地质缝合带,其海拔2178米的台地恰位于“藏彝走廊”东缘:北抵大渡河农耕区最后驿站富林镇,向西38公里便可进入经幡飘动的蟹螺藏族乡,沿田坝河向东则是曾经彝族煖带密土司驻地。这种辐射格局,使其成为多民族日常互动的天然罗盘。

  明末清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地区,以庙宇、会馆为代表的公共空间逐渐在海棠建成,独特的民俗文化也在此期间不断生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镇上的传统公共空间经历了部分功能调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逐步整合进新的城镇规划体系之中。1989年秋,有海棠群众掘得原关帝庙石狮、佛像、石柱等物,信众自发重建庙宇;经几番重修,现寺院内建有六座殿宇,左权将军两入海棠旧居,一排无单独殿宇的神佛造像及供居士林和香客使用的两栋禅房。海棠千佛寺正如其山门正中所书“容天容地”,形成了一个跨地域、跨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民间朝圣活动之地,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海棠千佛寺并非一座严格意义上的民俗文化空间,它在空间布局与功能设定上呈现出极为复杂且独特的逻辑,形成“神圣—世俗”相济的空间结构。

  从空间布局来看,多元文化殿堂与红军长征遗迹并处一处,这种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空间紧密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空间功能的单一性。对于多民族香客而言,他们在祈福禳灾的同时,也能通过参观红军长征遗迹,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使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信仰实践之中。

  在功能设定上,千佛寺还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交往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庙会、浴佛等传统活动,延续着茶马互市以来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周边不同民族的民众参与,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千佛寺还为跨民族的交流互动搭建了平台,在这里,汉族、彝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信众因共同的信仰或文化活动相聚,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沟通,使得千佛寺成为促进族际和谐共处的重要纽带。

  二、国家力量与民间治理弹性协作

  千佛寺的日常运营中,政府的支持与民间自我管理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关系。地方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供给,为寺庙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当地民众则依靠传统习俗和自发组织,肩负起维护寺庙秩序及文化延续的任务。例如,在庙会活动期间,政府部门会协助安排交通、消防及安保等公共服务,同时充分尊重并保障庙会等民俗活动的原生态运作。在紧邻千佛寺的海棠小学临街外墙,布满了描绘彝海结盟和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海棠故事的系列浮雕,作为向社区持续传递革命历史和共同记忆的重要窗口。寺内同时保存着左权将军两次访问海棠的历史旧居。二者共同构成的红色历史意象群,所承载的不仅是地方性的革命史迹,更直观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民族共同奋斗的光辉历程。通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这样的共同体仪式性符号,通过左权将军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足迹,有力地促进了海棠民众对共同历史、共同价值与共同身份的认同。其持续的展陈与传播,已成为地方进行历史教育、培育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深刻引导着居民在回顾与学习中,不断强化作为现代中国公民的身份归属与责任担当。

  在千佛寺的日常管理中,民间治理的力量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寺庙管委会由当地信众推选产生,成员包括汉族、彝族代表,这种多民族参与的组织架构确保了各方利益得到平衡与尊重。管委会不仅负责统筹庙会等大型活动,还承担着文物保护、环境维护以及对外交流等职能。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他们能够及时协调解决寺庙运营中的各类问题,同时也将国家政策和实际地方需求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使得千佛寺成为一个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公共空间,真正实现了国家话语与民间智慧的有机融合。

  在千佛寺的多元文化景观中,“汉夷率服”碑文构成了极具探讨意义的物质文化复合体。

  千佛寺内有一块镌刻着“汉夷”二字的残碑,其风化严重的碑面透露出悠久的历史。尽管碑文部分内容已模糊不清,但仍可辨认出其于同治九年冬月由大郡侯所立。参考地方志和当地居民的介绍,原碑上刻有“汉夷率服”四字,据传是汉人和彝族、尔苏藏族(旧称西番)的代表在城外马街共同立下的。过去,赶集时不同民族间常有矛盾爆发,引发许多纷争,最终大家通过自行调解,并立碑作为和平的见证。

  三、结语

  通过神圣空间与世俗功能的有机融合,千佛寺如同一个多元文化的熔炉,成功构建了兼具文化传承与社会整合功能的复合型场域。千佛寺既作为信众们心灵寄托和精神信仰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开展的庙会、义工活动等世俗功能,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宗教与世俗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模式,使得千佛寺不仅成为承载民俗文化的中心,更成为社区凝聚力的源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千佛寺的物质载体,如“汉夷”碑文,通过空间并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对话场域,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成为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再生产实践。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社会整合的角度来看,千佛寺的跨民族组织、管理团队的跨文化沟通模式等,都有效地降低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摩擦,促进了不同民族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这种社会整合经验,对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千佛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功能调整和转型,从传统的庙会场所到现代的民俗及文旅文化中心,其功能演变反映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深入研究其功能演变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民族走廊地带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建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实践参考。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