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货币中的红色记忆与时代价值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货币发行实践在中华民族金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中国货币金融体系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川陕苏区货币以其发行种类之丰、版式之繁尤为突出,其类型涵盖布币、银币、铜币及纸币等多种形态,部分票面设计融合了苏维埃标志与地方文化元素。这一独特的货币体系不仅有效支撑了苏区经济建设,其中的政治理念传播功能与地域文化特征,更使其成为研究红色金融史与革命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这些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货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能力的具象化体现,更是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为巩固红色政权、保障根据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红色金融的重要载体,川陕苏区货币跨越时空,为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历史注脚。

  一、历史背景:革命烽火中的货币诞生

  川陕苏区货币的诞生植根于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技术土壤,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金融创新。

  政治上,其时空背景处于国内革命战争的关键阶段。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西转移,走关中,渡汉水,转战川陕交界地带,并利用川内大小军阀混战之机迅速占领通江、南江、巴中等川北地区,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红四方面军发动群众开展建立政权组织的工作。1933年2月在通江县召开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即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之后,大批县级苏维埃政权也相继成立,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相关资料统计,根据地先后共建立25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6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99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根据地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覆盖川北地区的三级政权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不仅巩固了革命成果,更为川陕苏区货币的发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军事上,川陕革命根据地从建立起就四面受敌,处于反动军阀四面包围的困境。1933年1月,国民党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刘文辉、刘湘发起的“二刘大战”结束后,刘湘取得胜利,开始将军事重点转移到对付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上来。由于战争连连,给根据地带来巨大影响,除了一直面临强敌的军事进攻外,还面临着各军阀的经济封锁,军事物资和日用品极度缺乏。因此,开展战时的经济建设尤为必要。

  经济上,川陕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以农业为主,商业发展滞后。当地长期受封建地主和军阀的双重剥削,苛捐杂税繁多,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在川陕边区流通使用的货币十分混乱,银元、铜元、纸币等多种货币并行,且存在大量的劣质货币。金融市场混乱,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流通和发展,给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发行统一的货币,促进商品流通,实现市场的统一,是川陕苏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术上,川陕革命根据地还未创立前夕,当地的大小军阀就已经开始广泛建立造币厂用以筹措军费。这一历史背景客观上为货币的发行提供了技术储备与工业基础。川陕苏区造币厂主要是以缴获军阀的造币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1933年8月和10月,红军分别缴获了军阀杨森和刘存厚的造币厂,并将造币厂所需全部物资运往通江。刘存厚造币厂的规模、设备、技术力量在当时川陕地区军阀造币厂中首屈一指,为建立川陕苏区造币厂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另外,在川陕苏区货币发行前,中央苏区以及其他苏区就陆续发行了不同类型的货币,无论是在货币版式设计、铸印工艺还是在发行流通等货币政策方面都为川陕苏区货币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技术借鉴。这些实践经验传入川陕,为货币的设计发行提供了直接参照,并最终形成具有川陕特色的“银铜布纸”多元货币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货币发行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稳定苏区的经济秩序,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和群众的生活需求,需要有统一的货币来规范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发行苏区货币也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举措,通过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可以增强苏区人民对革命政权的信任和支持,促进苏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二、革命符号:货币设计中的红色元素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老百姓的使用习惯统一发行四种货币类型包括布币、纸币、铜币、银币,每一类型下又有不同的版式。作为红色政权的重要象征,其设计深度融入了革命理念与工农联盟精神,红色元素贯穿于银币、布币、纸币等多种类型中,体现了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性特征,是一部用符号书写的革命宣言。

  从文字内容来讲,川陕苏区各种类型的货币上,文字内容主要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八小时工作”“增加工农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坚决保卫赤区”“赤化全川”等等,这些或者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方面的内容,或者是宣传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政策的内容。这些宣传文字直接传达了革命的目标与诉求,向民众渗透着土地革命和建立新政权的理念。这些口号简洁有力,易于理解和传播,能迅速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从图案装饰来讲,纸币、布币、铜币、银币上面设计了各种样式的镰刀、锤子党徽图案和五角星图案,布币背面设计了齿轮图案。锤子和齿轮代表工人阶级,镰刀代表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阶级。这些图案设计突破传统货币的实用功能,赋予其强烈的政治隐喻,呈现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画面的真实写照。

  三、红色精神:人民本位的金融实践

  川陕苏区货币作为中国革命经济斗争的重要缩影,其发行与流通背后蕴藏着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立场。这些实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载体。从此视角来讲,川陕苏区货币的价值远超经济史范畴,其印制发行与流通深刻诠释了苏区红色金融精神,是苏区精神的重要象征。

  (一)坚定信念:在困境中铸就的艰苦奋斗精神

  川陕苏区货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其设计与流通过程深刻彰显了信念坚定、艰苦奋斗的苏区精神。货币文字上印铸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土地归农民”等醒目标语,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宣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成为传播革命理想的重要载体。川陕苏区货币从设计到印刷发行,都是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进行的。当时的川陕苏区受到敌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印钞所需材料严重短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革命金融工作者克服各种困难,保障苏区货币的印制和发行。这段金融实践史充分体现了早期追求革命理想的金融工作者无比坚定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二)一心为民:构建人民本位的金融体系

  川陕苏区货币是中国革命金融史上一面鲜红旗帜,其诞生与实践深刻诠释了人民政权“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宗旨。川陕苏区货币发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混乱的币制为百姓造成的困扰。因此,苏区政府将统一货币体系作为重要施政纲领,由此展开了一场极具开创性的金融实践。货币发行后制定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无不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比如开展借贷、兑换货币等业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苏区社会各界的信任。川陕苏区红色货币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路径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核心逻辑,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人民本位金融体系的珍贵实践。

  (三)求真务实:因地制宜的货币改革智慧

  川陕苏区货币虽然种类繁多,但无疑布币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布币的印制和发行是由于当时根据地纸张资源极度匮乏,革命政权另辟蹊径,充分利用清江、苦草坝等地织布厂的土布,开创性地将布匹作为货币载体,设计发行了适合当时当地流通环境的布币。同时,铜币以“文”为基本单位,纸币与布币则采用“串”作为计量单位,体现了对当地经济习惯的尊重。这种立足实际、化资源劣势为优势的货币改革,展现出前辈不畏困难、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

  四、时代回响:红色货币的教育价值

  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其中红色货币作为特殊载体,不仅承载着革命年代的金融实践与精神密码,更在新时代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教材。2021年7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革命文物资源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体系、师德师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塑造”。这一政策为红色货币的教育价值转化提供了制度支撑。

  红色货币中蕴藏着金融与政权、经济与民生的深刻关联。以川陕苏区货币为例,其票面设计中的革命标语与各种图案,直观呈现了革命政权的阶级属性和斗争目标;而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各种政策则折射出党在极端环境下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智慧。在“大思政课”视野下,这类文物可成为青年理解党史的多元切入点:通过一枚枚货币,读懂“人民金融”的初心;透过一句句标语,感受理想主义的热忱;从货币材质演变中体悟资源匮乏年代的艰苦奋斗精神。

  当前,很多博物馆充分发掘红色货币等革命文物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展览展示、数字化保护等方式活化利用,使其承载的革命记忆持续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如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推出“同心共铸:红色货币见证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专题展,通过展示各个时期的红色政权货币,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程。新时代青年从这些红色货币中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革命理想、为民情怀、创新精神,以红色金融坚定文化自信。

  五、结语

  川陕苏区货币,诞生于革命烽火中,铭刻着革命符号,凝结着军民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它以简朴的材质承载厚重的理想,以精妙的设计传递革命的信念,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成为维系根据地经济命脉、凝聚群众革命力量的重要纽带。从布币的因地制宜到货币政策的民生导向,从镰锤图案的阶级宣言到革命标语的理想召唤,每一枚货币都凝结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智慧与一心为民的初心。

  今天,这些跨越时空的红色货币,早已超越其作为交易媒介的原始功能,化作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的鲜活载体。它们以文物的姿态走进博物馆与课堂,在数字化展陈中焕发新生,在思政教育中激荡回响,持续讲述着“人民金融”的初心与使命。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