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马文化”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马,自5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以来,刷新了文明、踏出了马路、驱动了战争、承载了马帮、唤醒了草原、联通了驿站、孕育了文化。马,既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重要象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马文化”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马与人的关系
(一) 生产生活工具
“马作为一个新的物种出现于‘第三纪’的始新世,那是始祖马生活的时代。距离人类的出现还有漫长的几千万年。在洪荒的地球上,新生命显得孤独,它在进化中似乎在等待着人类的出现。”马依托着草原生存,成为草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一部马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人的历史。马匹在古代是重要交通工具、战争装备和农耕助力,马是一种兼具速度和力量的动物,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代“丝绸之路”的商队、唐代“驿传系统”均依赖马匹。在汉代,人们对“马”空前重视。汉代主要有两种形式来培育马匹,“苑马”经营和民间养马。在《史记》卷二四《乐书》中记载,汉武帝得到西域宝马,为庆祝这一盛事,汉武帝曾亲自兴致勃勃地为“天马来”自作诗歌。在武威的雷台汉墓中也可见“马踏飞燕”的形象,在汉代的很多画像资料中,都有骏马的形象存在,这些画面生动的体现了民间社会对于“天马”的喜爱和热切关心。
(二)精神文化象征
马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龙马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涵,成为奋斗、进取的民族精神象征。从马的物性来说,马是一种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有着顽强意志和精神的动物,是古代人类重要的生存工具和亲密伙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马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可以说是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一往无前的精神鼓舞。马不仅仅是寄托着草原儿女炽热与深重的情怀,同时也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的战争和贸易交流中,马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和骑手有着亲密的联系。同时,以马为载体的不同民族间也通过贸易、军事、生产生活等进行交往交流,从而促进交融。
二、马在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游牧与农耕地区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以及高依存度。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推动了不同经济形态间各民族频繁的经济交往、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持续不断地经济活动,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在经济和生产方式上,农耕地区和周边游牧地区也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形成了农牧互补的经济关系,也成为拉动双方频繁经济往来的一种强大动力。
(一)北方茶马互市
自古以来,游牧民族就以马为纽带,与中原王朝进行贸易往来。历史上,“茶马互市”“绢马贸易”经久不衰,这些持久的经济交往密切了农牧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牧区,茶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马匹是农区重要的生产力。茶马互市成为农牧交流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交流形式之一。茶马互市的起源主要是中原王朝对马匹的需求,而游牧民族则对茶叶有大量需求。茶马互市是由官方主导的机制,形成于宋代,繁盛于明代,明代是茶马互市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非常重视茶马互市,并对这种贸易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控。除此之外,明代还设立了专门的马市。明朝初年,由于持续用兵,为缓解马匹缺口,朝廷需要向蒙古、女真等各部落购买大量马匹,为了免去北方游牧民族到京城贡马的麻烦,明朝就在长城最北端的开原、广宁设立了交易马匹的马市。经过发展,马市交易的种类逐渐丰富,不仅有马、牛、羊以及狐狸、貂鼠等动物皮毛,人参、松子、榛子等东北物产都出现在马市上。北方各民族不仅到马市上卖东西,也买东西。买的主要是中原生产的犁铧、锅碗瓢盆以及盐、茶叶、布匹、丝绸等。拿开原马市来说,当时有广顺关、镇北关、新安关和清河这四关四市,广顺关外由于商人聚集,囤积的貂皮很多,被称为“貂皮屯”,由于生意兴隆,最初官府设置的马市不够用了,就此产生了民间集市,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马市的贸易四通八达,以开原马市为例,其陆路驿道可以直达北京和江南。同时,水路条件也非常便利,水路向南通过辽河漕运沟通中原。向北,可以通过松花江、黑龙江、最终抵达库页岛,可以说是辐射陆海范围。明代的马市历经了两百多年,其兴起和发展,让各民族得到了“和戎之利”,增加了双方的经济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战祸,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边疆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二)西南茶马古道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有一条历史悠久的商贸古道,它始于川、滇,穿越过青藏高原。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内地缺少马匹,而青藏高原缺少茶叶,茶又是在这些地区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因此,以内地的茶叶来交换青藏高原地区的马匹,形成了“茶马互市”。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内地的布匹、丝绸、盐糖等,以及青藏高原地区的虫草、贝母、羊毛、皮草等土特产,由无数的商旅、马帮、背夫等运送,开辟出一条条连接青藏高原和内地的贸易通道。因为这些道路最早是以茶叶换马匹,故称之为“茶马古道”。马帮,是这条贸易通道上非常重要的交通载体之一。滇西北和川西地区多为地势险峻的高山峡谷,当时只能依靠人和马运输,所以在滇西北马帮成为驮运的主角。茶马古道上,以马为符号,衍生了马文化,马在贸易上、交通运输上起到了文化符号的载体作用。以马为载体的这条贸易通道连接了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等各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互鉴。茶马古道,以马为媒,推动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马在军事文化中的作用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励精图治,“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胡服骑射,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由此而来。赵武灵王即位以后,意识到当时的赵国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果断调整国家战略发展,学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揭开了民族交融新篇章。在战国时期,相比传统的步兵来说,骑兵成为最具战斗力的兵种。赵武灵王观察到,匈奴、东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身着窄袖短衣,长裤马靴,在马上骑乘射箭,十分便捷,可以说与中原地区传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公元前四世纪末,赵国率先实行“胡服骑射”。所谓“胡服”,就是指胡人穿的服饰,样式为衣服短、袖子窄,而中原人群的衣服则是宽衣长袖。所谓“骑射”则是周边游牧民族以马为工具,骑在马背上射箭,区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徒步射箭方式。此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服饰改革,改为着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短靿胡靴。同时,将使用战车改为骑马射箭。“胡服骑射”使赵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逐渐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形式。“至此之后,赵国愈发强盛,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胡服骑射”以马为载体,通过吸收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激发了民族间的交往互鉴和兼容并蓄。
四、马的精神象征与新时代价值——以体育竞技为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无数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就要深挖中华民族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马,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有着悠久的养马历史,各个民族通过与马相关的生产、生活、军事等活动,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马术运动。
(一)民族马术的多元一体的特征
从多元性来讲,哈萨克族常见的马术活动有赛马、叼羊、姑娘追、骑射等;满族的常见马术活动有赛马、骑射、跑马等;蒙古族的常见马术活动有赛马、马球、骑射等;彝族常见的马术活动有赛马、骑射;汉族常见的马术活动有赛马、马球、骑射、马伎与舞马等等,这些马术活动则是在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域活动和生产生活习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马术活动。从一体性来讲,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也有着共同的马术项目,比如赛马和骑射运动。通过这些项目,由“多元”走向“一体”使各民族凝聚成一个民族实体,那就是中华民族。
(二)体育赛事中的民族马术交流
2024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在新疆昭苏举办,有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两百多名运动员齐聚昭苏,以马为纽带,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互动和心灵相通,各个民族可以在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方面找到共同性,从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2024年12月首届全国骑射锦标赛在深圳举办,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各个民族的61名选手参加比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全国骑射锦标赛,赛事将这项马背上的运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君子六艺”的内涵。民族马术这项大运动,通过马这个文化符号,促进了文化和情感的交融,它已经不单单是项运动,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引领,是“一体”的集中表现。民族马术生动的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建立和传播共享的马文化符号,增进民族认同,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于思考民族马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意几点:其一,各个民族丰富多彩的马术活动具有“多元性”,这个是中华马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二,“一体”则体现在,这项运动要在自强不息、拼搏奋斗、天人合一的民族马术精神下发展和传播。其三,民族马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从长期的历史活动到今天的马术运动交流平台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互鉴,最终体现了中华马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重要作用。
五、结语
马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承载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在“马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马已经不仅仅是马背民族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属于草原,更是属于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深入挖掘“马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文博展览、影视作品、体育赛事、文旅融合等方式,使其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