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国—东盟关系呈现全面快速发展势头

2025-07-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4月,习近平主席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展开国事访问,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5月,李强总理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与东盟多国领导人深入交流。这一系列外交活动为双边和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层互动推动战略升级“新进程”。在全球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抬头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推动中国与三国关系实现历史性战略升级,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访越期间,双方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按照“六个更”目标,推动全面战略合作向更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访马期间,双方将中马关系定位提升至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访柬期间,双方宣布将中柬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将两国传统友谊与合作提升到全新境界。这是中国首次同东南亚国家将双边关系提升到全天候高度,也是在双边层面构建的首个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李强总理出席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期间,与多国领导人会晤,强化战略对接,达成合作共识。

  务实合作构建区域发展“新引擎”。高层访问推动中国与东盟三国签署108份合作协议,涵盖基建、贸易与新质生产力等领域。一是基建合作聚焦交通和能源领域。中越宣布加快推进“老街—河内—海防”等跨境标轨铁路项目,实现标准轨铁路全?联通,促进货物和人员高效流通。中马实施东海岸铁路等重点项目,促进铁海联运、提升地区互联互通建设。中柬签署清洁能源开发文件,强调推进“工业发展走廊”和“鱼米走廊”合作规划。同时,中方也在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上倡议三方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网络,以打造“跨区域开放典范”。二是贸易投资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覆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新兴领域,必将显著提升双边贸易额。中方承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始终向东盟开放,支持更多东盟优质产品对华出口。三是新质生产力成为合作亮点。比如:中越“同意以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越南发展新型生产力为契机,构建更加广泛深入的全方位合作格局”,中马“同意共同致力于打造地区新质生产力合作高地”,中柬“推进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创新创业等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

  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新桥梁”。签证政策改革为东盟商务人员、学者等审发5年多次往返中国的签证,简化申请流程,降低跨境流动门槛,为商务、旅游和文化交流提供制度保障。青年教育合作启动中越“红色研学之旅”项目,未来三年邀请越南青年来华开展革命历史主题交流,传承和强化中越共同红色基因。文明对话机制落地生根,中马开展“儒伊文明对话”,计划举办艺术展览、非遗互动等活动,呼应人文交流联合声明。旅游合作方面,中柬宣布2025年为“旅游年”,深化文旅合作,中越将举办图书文化周等民间互动活动。

  安全协作筑牢区域稳定“新屏障”。首先是机制化合作升级。中越推动国防、外交、公安“3+3”战略对话机制,并明确为部长级,中马建立外交、国防“2+2”对话机制,中柬则探讨用好政府间协调委员会机制,办好两国外长、防长“2+2”战略对话。南海问题上,各方同意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议,反对域外干预,推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力争2026年达成 “南海行为准则”,努力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友好与繁荣之海。与此同时,多边协作持续深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东盟国家合作关系取得新成果,源于双方在战略需求、信任基石、价值理念、历史积淀四个维度的深度契合。第一,东盟国家自身发展需求与中国方案高度契合。东盟基建升级需求迫切,中越铁路、中柬水利项目等契合其发展诉求;东盟国家产业升级面临资金技术瓶颈,中国在新兴产业的合作可助力其结构优化。第二,中国“可靠的伙伴形象”在东盟深入人心。中国连续16年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累计双向投资超4000亿美元,积极推动中老铁路等项目带动当地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承担责任,面对气候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第三、双方理念和价值观共鸣共振。双方经济发展,均强调开放包容的区域主义,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外交理念相近,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护南海和平稳定。双方价值观相似,重视家庭、和谐、团结等价值观,为文化交流奠定基础。中国—东盟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给新的历史条件下双方加强合作提供扎实基础,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关系呈现的全面发展势头不可逆转。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东盟必将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全球发展与安全研究院)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