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儿童作品集》——美育视角下的音乐审美启蒙

2025-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交响曲、管弦乐、歌剧和芭蕾舞剧在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占据核心地位,这些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遗产”

  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探索始终遵循“从钢琴到大型体裁”的创作逻辑。正如钢琴作品是作曲家的创作实验室一样,许多后来在大型体裁中得以实现的技法与手法都会在钢琴曲中进行打磨。钢琴作品贯穿于柴科夫斯基的整个创作生涯。他的首部钢琴作品是1854年创作的 《阿纳斯塔西娅圆舞曲》而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是1893年创作的《18首钢琴小品》(op.72)。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部分作品成为众多钢琴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另一些作品则延续了沙龙音乐的传统,侧重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然而,这种钢琴艺术的“分化”也引发了学界的争议。俄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曾表示:毋庸置疑,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在质量上参差不齐,许多作品不具有演奏价值。在柴科夫斯基这位天才创作的诸多作品中《第一钢琴协奏曲》是最被人熟知的,《G大调第二钢琴幻想协奏曲》和《G大调奏鸣曲》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创作的变奏曲、夜曲、《四季》《沉思》等众多小型钢琴作品,除了适合在音乐舞台上演奏外还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呈多元创作的格局。他的钢琴作品包括《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23)《G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44)《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75)《G 大调钢琴奏鸣曲》(Op.37)这几首大型钢琴作品;《儿童作品集》(Op.39)《四季》(Op.37bis)这几首标题性钢琴小品集;Op.9、Op.10、Op.19、Op.21、Op.40、Op.51、Op.72这些非标题性钢琴小品套曲和《杜姆卡》(Op.59)等单篇作品。

  儿童作品在作曲家创作中的作用

  在众多钢琴作品中,柴科夫斯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钢琴曲可谓影响深远。这些钢琴曲不仅在体裁上有所创新,更是他音乐审美启蒙的体现。柴科夫斯基首次萌生创作该曲集的想法是在1878年旅行的日子里,他在写给出版商兼音乐活动家尤尔根松的信中提到:“明天我将着手创作一部儿童小品集。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应当尽己所能丰富儿童音乐的相关曲目,但是这类曲目目前还非常匮乏。我计划创作一系列绝对简易的音乐小片段,并为其赋予像舒曼作品那样吸引儿童的标题。”后来这些儿童钢琴曲以《儿童作品集》之名出版。按苏联音乐学家、柴科夫斯基研究学者图马宁娜的说法,“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创作技艺已达巅峰,他已成为了“伟大的大师”。而创作儿童作品集的构想恰恰诞生于这一时期。

  正是因为此时的柴科夫斯基处于创作巅峰时期,所以才能将“艺术性与简易性”做到精妙的平衡。柴科夫斯基为儿童创作的每首钢琴小品都贴近儿童生活且易于理解。这些作品包含了鲜明而典型的意象,而这些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要成熟还要足够简单,更要适合初学钢琴者演奏。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所以柴科夫斯基也是在其创作生涯三十周年之际(巅峰时期)才能保证完成。

  《儿童作品集》中的小品堪称19世纪下半叶儿童生活的百科全书,因为这些钢琴小品的创作灵感均源自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姐姐亚历山德拉?伊利尼奇娜家中的所见所闻。柴科夫斯基在基辅附近的卡缅卡庄园里观察到的场景后来都在 《儿童作品集》的音乐中得以呈现。作品集中既有祷告、游戏,也有童话。《儿童作品集》中除了儿童日常生活的意象外还收录了别的音乐印象:有手摇风琴师的歌曲《手风琴所奏的音乐》,民族歌曲《俄罗斯歌曲》《意大利小调》《古老的法国小调》《德国小调》《那不勒斯小调》和世界民族舞蹈《卡马林斯卡亚舞蹈》、《波尔卡舞蹈》等。该曲集中超过半数的小品更是“音乐性童年意象”的体现,让听众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童年氛围和独特的音乐美感。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儿童生活的百科全书,核心动因不仅在于对童年场景的精细化再现,更得益于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手法上的突破性探索。柴科夫斯基复调思维与交响乐思维的运用能为后续各种乐曲的改编提供保障,《儿童作品集》与《四季》就多次被改编为管弦乐版本。这种“简易小品”织体的音响效果极其丰富,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钢琴弹奏技巧,而将技巧训练融入创作意象当中,每首都能成为美育启蒙的微载体。

  柴科夫斯基儿童作品的音乐风格分析

  柴科夫斯基钢琴作品的音乐特质源于他独特的音乐思维。他的作品采用了特殊且复杂的织体,这些织体常包含多层声部交叉,在演奏中甚至因音域跨度大而导致演奏困难。与柴科夫斯基同时期的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家塔涅耶夫就曾对此提出抱怨“因为柴科夫斯基一些作品难度过高促使他们对钢琴协奏曲进行改编”。无独有偶,20世纪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伊古姆诺夫也认为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演奏难度极高。两位学者的评价共同揭示了柴科夫斯基钢琴创作的矛盾性:虽因织体复杂导致演奏难度高,却也为钢琴艺术开拓了新的表现维度。

  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儿童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在《儿童作品集》中,柴科夫斯基很少使用先前其他作曲家所形成的那些“现成”的钢琴织体模式与表现手法,而是将每一个音乐形象都通过特定的音乐表现手段得以呈现,这些手段能够塑造出清晰易懂、生动鲜明且充满情感的形象,让孩子们易于理解。

  柴科夫斯基钢琴创作原则可归纳如下:

  1.风格属性: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人的情感”是其创作的核心主题之一。钢琴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维度极为宽广,从对快乐的光明幻想到对死亡的悲剧性意象与思考无所不包。

  2.创作特质:柴科夫斯基是作曲家,同时也是抒情诗人与戏剧家。他的音乐以直抵人心的真挚表达,优美的情感性与抒情性旋律吸引着广大听众。作为一位擅长创作多种体裁的作曲家,他在交响乐领域的表现力最为突出。其交响乐创作理念中抒情性与心理刻画、哲学性的倾向独具特色,这种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他的钢琴音乐特质。正如阿尔什万格所言:“我们称柴科夫斯基为交响曲作家,不仅因为他创作了七部交响曲及其他交响作品,更因为交响性原则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可清晰体现其交响性的构思。这并非单纯的主题借用或同源关系,而是更深层的关联,例如在钢琴小品与套曲中对交响性发展原则的运用,以及主题动机与乐句处理中的构思深度。此外,钢琴织体的“交响性听觉”对其钢琴音乐同样至关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柴科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会被改编为管弦乐版本。

  3.旋律天赋:柴科夫斯基是世界音乐史上最杰出的旋律大师之一。他的音乐具有极强的歌唱性。不仅艺术歌曲与浪漫曲的旋律如人声般流畅优美,钢琴作品亦如此。在他的旋律中体现了宣叙性与宽广的气息性,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审美享受。

  4.传统与革新的融合: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将传统与创新进行了结合。一方面,他沿用了同时期钢琴的典型体裁;另一方面,他为抒情性与标题性作品注入了全新的意象内涵,使其充满深刻的艺术表现力且常蕴含心理刻画甚至悲剧性。

  综上所述,柴科夫斯基在创作每首钢琴小品时都会精心选择表现手段以构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与舒曼不同,柴科夫斯基的《儿童作品集》中没有以指导性为目的的曲目。《儿童作品集》的24首作品均通过钢琴表现手段塑造意象,而其中的“简洁”往往是表象。例如,第21首《甜梦》从外在形式看是一首抒情小品,右手旋律搭配左手伴奏。然而,此处的伴奏实则清晰分为两个织体层,低音与音程。这样创作要求钢琴家具备区分左手手指功能的能力以演绎不同音色与内在结构的织体线条。不仅是织体,《儿童作品集》中每首作品的音乐表现手段都各具特色,且与音乐的标题内容紧密相连。

  另外,标题性在柴科夫斯基的器乐作品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在管弦乐创作中他形成了独特的标题性原则。他能够通过音乐形象传递鲜明意象(包括源自经典文学的意象,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等)。柴科夫斯基音乐中的意象呈现极为生动具象,甚至可以说某些交响作品中存在区别于柏辽兹的特殊叙事性标题。他从不追求传递形象的外在特征,而是始终遵循对形象的个性化内在解读与情感心理诠释。

  柴科夫斯基这一风格特征也在《儿童作品集》中得以体现。尽管其中没有深刻的戏剧性、悲剧性、情感的爆发或沉重的宿命感,但每首讲述儿童喜乐的作品都极致地情感化与心理化,要求演奏者在演绎时进行相应的解读。

  对柴科夫斯基而言,标题是连接作曲家、演奏者与听众的重要纽带。标题性名称旨在帮助感受作品的情感内涵,体会“主人公”(玩偶、士兵等)的心境与情感,这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契合其年龄特征。同时,标题仅为诠释作品提供了总体方向,简化了儿童对作品的理解过程。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经典作品并非总能被儿童所理解,现代儿童很少在家中或电视上接触经典音乐,其音乐思维的形成将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而标题性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