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伦理思辨

2025-05-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贵州雷山县的苗族银饰工坊里,老银匠李正华正在尝试用三维扫描设备捕捉传统蝴蝶纹样的弧度,AI算法将自动生成辅助设计参数。这场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对话,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中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当算法深度介入文化记忆的传承时,一系列伦理困境也随之浮现——技术理性与文化逻辑如何共生?数据主权与集体记忆的边界何在?这些追问不仅关乎技术应用的尺度,更指向数字时代文化多样性的存续命题。

  一、技术赋权与文化记忆的数字化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始终存在着“保真”与“活化”的张力。传统保护模式依赖文字记录、影像采集等手段,但始终面临信息衰减的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带来了突破性可能:深度学习算法能精准提取非遗项目中的隐性知识,区块链技术可构建不可篡改的文化基因图谱,虚拟现实则重构了活态传承的空间场景。在浙江龙泉青瓷的数字化保护实践中,AI通过分析千年古窑址的釉料成分数据,成功复原出失传已久的“梅子青”烧制工艺参数,这种技术赋权使文化遗产获得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但技术介入的深度与广度正在改写文化保护的底层逻辑。当AI开始“创作”基于非遗元素的艺术作品,当算法生成的纹样被纳入传承人考核标准,文化记忆的建构主体悄然发生位移。云南彝族的刺绣数据库项目中,AI生成的纹样虽然符合形式美法则,却丧失了原初的文化符号意义——那些看似不规则的线条,实则是族群迁徙路径的图腾化表达;这种技术理性与文化逻辑的冲突,暴露出数字化保护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二、数据主权与集体记忆的伦理困境

  非遗数字化保护产生的海量数据,正在形成新的文化权力场域。三维建模数据、生物特征信息、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等,既是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在,也是数据主权的重要载体。在贵州侗族大歌保护案例中,研究者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歌唱仪式数据库,但原始数据被商业机构用于开发虚拟现实体验产品,引发了文化所有权的争议。民间绘画领域亦存在类似困境:某机构采集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数字档案被旅游公司制成数字藏品,原作者群体对收益分配机制却毫无知情权,这种数据流动带来的权利让渡,使得传统基于地域文化的权利结构面临瓦解风险。

  更深刻的伦理挑战来自文化解释权的转移。AI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认知模型”,实质上是对非遗项目的二次诠释。有些非遗云平台的推荐算法持续强化用户对特定技艺形式的关注,反而导致某些濒危小剧种的存续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这种“数据霸权”现象揭示出,当文化记忆被编码为可计算的数据集,其阐释维度就可能被技术逻辑所规训。

  三、灵晕消逝与技术依赖的文化悖论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理论中提出的“灵晕”概念,指的是艺术作品因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和不可复制性而散发的独特气质,此概念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特征,使其文化价值依附于特定的时空情境和传承关系网络。当羌族刺绣的针法被分解为算法参数,当苏州评弹的唱腔被转化为频谱数据,那些蕴含在技艺实践中的身体记忆、情感流动等“灵晕”要素,往往在数字化过程中消散。这种去情境化的保护方式,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空心化”危机。

  更具悖论性的是技术依赖带来的保护异化。山西皮影戏数字化保护项目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动作捕捉系统,结果传承人因过度依赖技术提示而丧失即兴表演能力;在陕西农民画创作中,数字化平台提供自动填色功能,导致年轻学徒不再观察自然光影变化,直接调用电子色库。这种技术依赖警示我们,当保护手段异化为传承障碍,技术进阶与文化存续之间就可能形成背反关系。非遗保护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建造数字化的文化标本馆,而是维系文化基因的可持续演进能力。

  四、在守护与革新之间:伦理边界的建构路径

  面对技术介入带来的伦理挑战,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治理框架。在价值层面,应确立“最小干预原则”,明确技术应用的辅助性定位。江苏非遗游戏开发案例中的“双重编码策略”值得借鉴:开发者在保留核心技艺手工操作的同时,仅对传播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既拓展了受众面又维护了文化本真性。

  制度设计上需要创新文化数据的治理机制。可探索建立“数字文化托管银行”,由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代表、技术专家共同组成治理委员会,对数据采集、使用、共享进行全流程监管。浙江实施的“非遗数字身份证”项目,通过区块链确权实现文化数据的溯源管理,为权利归属问题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保护范式的转型。应发展“具身性数字化保护”新理念,强调技术对身体经验的延续而非替代。在蒙古族马头琴传承中,研发者将VR技术用于模拟草原声场环境,帮助学徒在虚拟情境中理解演奏技法与自然空间的互动关系。这种技术哲学转向,使数字化保护从工具理性回归价值理性。

  站在文明传承的长河边,人工智能带来的既是馈赠也是考验。当算法开始书写文化记忆,当数据重构传承图谱,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保持价值判断的清醒。非遗数字化保护不是要建造数字时代的文化方舟,而是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桥。这需要我们在技术浪潮中锚定人文价值的坐标,在守护文化基因的同时,为文明演进培育新的可能性。“机器可以记住纹样的形状,但只有人的手能传递纹样的温度。”在可见的未来,这种温度仍将是文化存续最珍贵的密码。

  (作者单位:青岛黄海学院设计与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