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 助力中国形象国际传播

2025-02-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建,不断积淀而形成的,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对世界各国了解中华民族,学习中华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去因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不足,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中,难免袭用西方话语,或按西方话语标准解读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容易造成语义误读,不利于国际受众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华思想文化。目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传播中面临多个问题,涉及文化理解、翻译难度、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一是文化理解的差异: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概念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语境。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往往难以被非中文背景的读者完全理解。例如,“道”“气”“理”等术语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复杂的哲学含义,但在西方哲学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概念。因此,翻译时容易出现误解或歧义。例如“禅(Chan)”,“禅”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禅宗。宋代,禅宗由我国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禅宗。近代,日本国力渐强,成为禅文化向西方传播的主力,导致“禅”在英文中的普遍称呼是日文发音的“Zen”,而非中文发音的“Chan”。《韦氏词典》《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和《剑桥词典》等权威英语词典的网络版都收录了Zen,但没有收录Chan。只有《牛津英语词典》网络版对二者都做了收录和解释。其实Zen的释义为:日本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强调冥想和个人意识的价值,而不是仪式崇拜或经文研究。日本禅宗最初从中国传入日本,从13世纪开始对日本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下半叶,西方对日本禅宗的兴趣显著增加。在大众的理解中,禅的修行特别体现为一种接受或内心平静的状态。Chan的释义为:中国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促成了日本禅宗的发展,强调冥想的价值,是寻找精神上的洞察和觉悟的一种方式。对比以上日本禅宗和中国禅宗的释义,可见日本禅宗历史上在西方传播广泛。同样,“君子”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术语,它代表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然而,在西方文化中,“gentleman”一词虽然也代表一种礼仪和风度,但其内涵与“君子”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将“君子”翻译为“gentleman”可能会导致文化误读,更合适的翻译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和说明。 

  二是翻译的难度: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然而,由于这些术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术语在学界没有一致的、被普遍认可的定义。译者需要准确理解中文文本,并创造性地将其转换为恰当的英文译文。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术语的精神文化内涵,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和提炼。然而,由于中英文表达方式的差异,这种转换往往非常困难。例如:“一”在中华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如万物的本体或本原、天地未分之时的混沌状态、事物的统一性等。由于“一”的含义丰富且多变,很难找到一个简洁而准确的英文对应词来概括其所有含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灵活处理,有时可能需要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来解释其多重含义。 

  三是传播效果的限制:在国际传播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效果往往受到限制。一些术语即使被翻译成英文,也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解释和背景知识而无法被国际受众理解和接受。例如,“阴阳”文化概念的国际传播。“阴阳”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牛津英语词典》网络版也将“阴阳”解释为中国哲学中两种相对立的宇宙力量。借助国际英语新闻语料库进行研究,我们发现“阴阳”除了用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概念之外,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中还被大量用于描述人际之间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例如,以下来自媒体报道的句子:“我们如此地阴阳不同,但在旅行中,我们找到了互补的方式。”在这句话中,“阴阳”用于描述人的个性差异。“阴阳”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在英语新闻中得到广泛使用,揭示了国际受众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创造性理解和应用特点。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中,我们应更加细致地考察相关术语在世界各国可能存在的隐喻含义,为术语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参考。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互鉴已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对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提升其核心术语的翻译与传播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多维度着手加以推进。 

  首先,加强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一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学术研究,明确其定义、内涵、外延及历史演变,为翻译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二是培养专业人才:设立专门的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具备深厚中文功底、广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人才。加强翻译学、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其次,制定翻译标准与规范。一是建立翻译标准:制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标准和规范,明确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要求,确保翻译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二是完善术语库: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术语库,收集、整理和发布权威、规范的译文,为翻译实践提供便利。 

  再次,创新翻译策略与方法。一是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根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具体特点和翻译需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二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辅助翻译工作,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开发专门的翻译软件或平台,提供智能化的翻译建议和校对功能。 

  最后,拓宽传播渠道与方式。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平台: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平台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成果,提高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成果融入文化产品(如图书、影视作品、游戏等)中,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推动术语的传播;三是加强公众教育:在国内外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和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为翻译传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肩负着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翻译工作,不仅要确保准确,而且要充分考虑国际受众对相关术语的理解和使用现状,形成合理的术语翻译策略,迎合国际受众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倾向,更加有效地做好国际传播,提升国家形象。 

  【本文系东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美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语言审美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21-my-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系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