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本网记者 陆航)八年前的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肯定了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大有作为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高度,深刻分析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助推全面深化改革指出了明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八年来,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和回答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并阐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与所需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陕西师范大学社科学者勇于担当,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提供助力,努力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献计献策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文学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这离不开陕西师范大学一代代文学人的潜心耕耘。中国语言文学已成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特色和优势明显。张新科教授带领的史记文学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在1990年,张新科就出版了专著《史记研究史略》。2013年,张新科教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先后编纂出版《中外书目著录〈史记〉文献通览》《中外书目著录〈史记〉文献通览续编》,整理出版《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并建设有“史记研究数据库”网站,第一次对古今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研究。2021年,张新科教授出版专著《〈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该专著被列入国家社科成果文库和“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并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此外,文学院也汇集了一批文艺学研究的专家团队,早在1957年,老一辈的霍松林先生就出版了陕西师范大学史上第一部专著《文艺学概论》。近些年,文学院的大批专家学者充分利用陕西师范大学学科特色和优势,聚焦红色文艺主题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延安文艺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等在内的一批优秀作品,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学和文艺上的辉煌历史,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红色文艺研究的一支重要学术力量。
文学院还有一批语言学研究的杰出专家和团队。邢向东教授专注于西北汉语方言研究,对西北方言,特别是陕西方言,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研究,成果丰硕。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地图集”,研究成果《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入选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乔全生教授同样潜心方言研究,在中国近代汉语方言、山西方言等领域建树斐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党怀兴教授长期从事汉语文字学、经学及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成绩斐然。202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古代六书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暨数据库建设》。
《〈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近八十年来关中方音微观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
《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
哲学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在中国哲学方面形成了关学这一特色方向。1981年,陈俊民教授创办了“关学研究室”,后来,刘学智、林乐昌、丁为祥等教授纷纷加入关学研究的行列。2003年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关学研究中心,2023年以此为基础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为关学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学术平台。如今,第三代陕师大“关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队也正在蓬勃发展,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陈俊民先生作为陕西关学研究开创者,经过20年的搜集整理,完成了《关学经典集成》的校点整理出版,这是一部抢救保存中国传统思想学术重要流派“关学”的经典论著。刘学智教授主持搜集整理的《关学文库》是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点校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关学思想史》获第九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林乐昌教授的《正蒙合校集释》是第一部完备精善的《正蒙》校释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获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丁为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也将展开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新的篇章。陕西师范大学在哲学研究研究的其他领域也有突出成绩。袁祖社教授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公共价值的信念与美好生活的理想——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深蕴》等多篇文章。
“关学文库”
《正蒙合校集释》
教育学研究
在马师儒、郝耀东、刘泽如、朱勃、吴元训、张安民等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奋斗下,教育学已经成长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优势及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以郝文武、傅钢善、栗洪武、陈晓端、司晓宏、陈鹏、李森等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学研究团队正在推动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蓬勃发展。郝文武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形成《乡村教育振兴与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两卷专著和50余篇研究论文、5篇咨询报告等一系列成果。栗洪武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教育史、老解放区教育史研究方面,出版了《延安时期红色教育档案》、《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等多部教育史方面的力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鹏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规、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弘扬工匠精神研究”,研究成果多发表于《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顶级刊物,多份研究报告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为国家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李森教授长期聚焦于教师教育和乡村教育领域开展研究与教育实践,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研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为国家的义务教育工作建言献策。这些专家和团队服务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长期践行教育强国的思想,形成了陕西师范大学在全国教育学领域的研究特色。
《乡村教育振兴与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书
心理学研究
在刘泽如、孙昌识、欧阳伦、杨永明等一代代心理学人的带领下,陕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游旭群教授带领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团队,紧密呼应陕西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主线,围绕中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2011年,游旭群教授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建构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创新了教师职业行为效能的评价方式,揭示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教书育人效能,以及与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指出陕西师范大学中的师生是心理健康共同体,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应该在“育”,而非“治”。以心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是促进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改进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团队出版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成果集成》,先后向教育部提交了5份送阅件和政策建议案,并向多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政策咨询报告,提出改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政策建议案获教育部思政司采纳研究所形成的咨询报告《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在航空航天心理等应用认知与人因工程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在教师职业健康心理与测评,情绪、人格与社会行为及其神经生理基础,认知与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儿童青少年人格、社会认知发展与心理辅导,学习心理与理论心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卓越成就。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余项,在《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学报》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唯有以心育人,方能立德树人——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报告》
学校在《心理学报》发文
历史学研究
历史学是陕西师范大学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陈高傭、何兆武、孙达人、朱本源、赵世超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中国古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对先秦史、隋唐史、五代十国史等研究的深厚传统,聚集了以王晖、杜文玉、沙武田等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团队,竭力挖掘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出版了一系列在学术界具有影响的历史研究著作与集成。2012年,王晖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依托该项目完成出版的5卷本《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对周王畿所在的关中地区出土的有铭青铜器做了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对先秦时期西周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杜文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五代十国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获批立项,依托该项目完成并出版的丛书《五代十国文献丛书》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史料和研究做了全面的整理和汇辑,对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具有突出价值。2016年,沙武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获批立项,出版著作《敦煌西夏石窟艺术新论》,整理《莫高窟西夏洞窟编号的考古文献学研究》《敦煌西夏石窟考察手册》《吐鲁番地区石窟考察手册》,这些成果对于拓展我国敦煌学、西夏学、石窟寺考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近期,著作《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公示名单。
《五代十国文献丛书》
《周王畿——关中出土西周金文整理与研究》
“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相关研究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及其团队就已经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环境、商品交流、沿线国家、文化传播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周伟洲及其团队编纂出版的《丝绸之路大辞典》,是迄今最完整、词目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修订版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陕西师范大学组织编撰的《丝绸之路通鉴》,聚焦“一带一路”重大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从多领域、多角度阐发“一带一路”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曹小曙教授主编的《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以“丝绸之路”纵轴的现实延伸和“国际秩序”横轴的历史演进,探讨“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东方语境和文明互鉴的空间叙事。李琪教授长期聚焦中亚问题研究,出版了包括《历史记忆与现实侧观:中亚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学术专著,并积极开展与中亚国家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刘锋焘教授聚焦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韩中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研究”和李秉忠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黑海通史研究”等则聚焦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历史关系,有助于更深入理解“一带一路”核心区域与我国在经济、贸易、交往关系等方面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丝绸之路辞典》
《全球空间与“一带一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