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卫生健康法治高端论坛在武汉举行

2025-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明海英) 10月25日,第七届卫生健康法治高端论坛在武汉举行。论坛以“建设健康湖北,构建健康社会治理体系”为主题,湖北省卫生健康法学会、湖北省法学会卫生法学研究会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医院管理研究院共同承办。专家学者纵论人工智能时代卫生健康法治。

  在主题报告环节,东湖高新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邓正聪,汉区人民法院法官李海燕,湖北行政复议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北经济学院教授黎桦等专家作主题报告,分别阐述了医疗人工智能的法律风险、数据透视:近三年来医疗纠纷诉情分析和医疗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法治路径等课题。湖北省卫生健康法学会副会长、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赵敏主持。

  邓正聪表示,当前医疗人工智能正迎来蓬勃发展,尤其在辅助诊断、影像识别、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应用广泛,展现出高效与精准的技术优势。但医疗人工智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算法偏见、责任归属不清及国际监管差异等多重法律风险。为此,他提出构建“技术—法律—伦理”协同治理体系,强调行政部门应加强全链条监管,立法部门需完善侵权责任与刑法衔接机制,并推动专项立法,以法治护航医疗AI行稳致远,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得力助手。

  李海燕以“近三年来医疗纠纷诉情分析”为题,结合该院审理的375件涉医案件进行了数据透视。她表示,大量案件暴露出病历书写不规范、告知义务履行不充分等共性问题。不少医疗机构因记录瑕疵被认定存在轻微过错。她特别强调,完善病历文书、规范告知流程、严格履行书面留痕义务,已成为医疗机构规避法律风险、维护医患双方权益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司法实践一再印证了医疗行为过程规范的重要性。

  黎桦以“从规范到实践: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法治化路径”为题作了精彩发言。他说,我国构建起“技术可控性”与“价值正当性”双轨并行的治理范式。这一路径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土实践:既承认人工智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革新价值,又警惕资本逻辑下的伦理异化,最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中凝练为“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公平正义、保护隐私安全、确保可控可信”四大基准原则。其制度创新在于将抽象伦理转化为三类具象规制工具:算法备案的强制披露机制、伦理审计的闭环验证体系、价值对齐的技术执行标准,使伦理治理从道德倡议升格为具有牙齿的法律秩序。

  在主题研讨环节,湖北省卫生健康法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乐虹,湖北省卫生健康法学会副会长、湖北银行小企业管理部经理余华共同主持。来自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各位学者、法官围绕年会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徐着雨以“智能医疗算法自动化决策下的个人健康信息保护研究”为题进行分享,她聚焦人工智能在临床决策中的应用风险,剖析了算法自动化处理过程中健康数据面临的泄露与滥用挑战。研究提出,应在保障医疗效率的同时强化个人信息安全,通过明确算法透明度要求、设立专门同意机制与完善侵权责任认定,构建起技术赋能与隐私保护相平衡的法律保障体系。

  沙市区人民法院法官刘朔峰聚焦于“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一具体场景,深入探讨了其中个人健康信息的利用与保护平衡难题。他表示,当前互认工作面临结果标准模糊、信息时效性不明及数据共享存在安全风险等现实困境。为此,他提出必须规范互认流程,在推动信息互通共享的同时,通过强化技术安全与设置授权访问等机制,筑牢患者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从而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同时,切实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信息安全与人格尊严。

  武汉大学法学院刘健以“原料药垄断乱象的审思与因应——以CP樟脑垄断案为镜鉴”为题展开深入分析。他以CP樟脑垄断案为例,深入剖析了原料药领域垄断协议的形成机理,并指出此类垄断协议具有组织成本低、维持难度小、收益空间广等特点,规制挑战显著。对此,他提出应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强化执法精度与力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并推动优化审批程序、引导制剂企业组建采购联盟,从而通过法治与监管协同,切实维护原料药市场的公平竞争与公共健康权益。

  武汉商学院教师彭博以“承固启新:构建扎根于历史与现实的卫生健康法治体系”为主题作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徐少桉聚焦“健康中国战略下面向儿童不健康食品广告的法治因应”这一议题,表示当前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泛在的不健康食品广告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关键因素。对此,她提出应从营养标准、儿童辨识能力与广告定向意图三方面科学界定违规广告,并强调需在立法层面补强《广告法》中的“健康”价值导向,细化专项管理办法与包装标识标准。在执法与司法层面,她建议构建公私协同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并探索将此类广告纳入公益诉讼范围,通过法治合力切实守护儿童健康权益,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科技伦理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俊以“数智人在养老服务中的法律挑战与治理路径”为题,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形成的“数智人”在养老领域带来的新型法律议题。他认为,具备情感交互与认知支持功能的数智人正从工具向“准主体”演变,而现有法律在主体界定与责任分配上存在空白。对此,他建议构建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统领的专门立法体系,并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以法治保障数智养老在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中稳健发展。

  本次年会征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知名大学投稿271篇,基于鼓励和扶持青年卫生法学研究人才的宗旨,年会对评出的优秀获奖论文进行集中展示,并为获奖的作者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