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5日,《数字时代的政治》新书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专家合照
在主持研讨会时,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数字时代的政治》责任编辑李澍对本书内容进行了介绍。
《数字时代的政治》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石汇报了写作本书的整体思路。她提到,写作本书的整体思路是在数字时代重申政治价值,包括它们在数字时代的新内涵、新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制度改良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她既探讨了在数字时代积极自由的体现,如数字自我对个人价值的拓展、脑机接口的普遍应用可能导致的对人类意志的控制;也聚焦消极自由层面的数字权利问题,如数据所有权与数字遗产。她还就数字领域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讲到三个问题。一是科技和政治的关系。他认为,21世纪是个技术的时代,面临着技术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二是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问题。人工智能发展在真理叙事上是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在解放叙事则表现为超级人工智能解决人类问题的以加速主义为代表的硅谷意识形态。三是敏捷而长期的治理。他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尽管能解决很多问题,但也带来很多问题。科技发展自身不会向善,人文学者应当有担当、有作为、有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璇表示,这本书的特点首先在于跨学科,体现为数字技术与政治学相遇时爆发出的能量,同时也相当聚焦,通过对政治议题的探讨传递政治价值,传递出对公共政治价值的关怀。黄璇从人与政治的数字拟制方面阐述了她从本书中获得的启发:数字技术的发展在虚拟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安放拟制人格的空间,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多种手段,但要把握人类追求真实性的本质,避免虚拟沦为虚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研究员段伟文讨论了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他表示,人对人工智能产生情感的投射,产生作为情感替代品的人工情感,造成孤独症的兴起。此外,人工智能作为没有评判的陪伴,在消除孤独感的同时,使人失去人性的成长。由于认知与情感都与社交密切相关,当人工智能嵌入到人的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中时,人从他者的凝视进入基于外力性自我强化的镜像阶段,人失去表达自身的能力,陷入人机共生的精神困境。
四川传媒学院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储殷表示,人工智能作为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上改变甚至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一是人工智能消除了私人生活,造成自由意志的消亡,主体性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自我封闭。二是人工智能向人提供了极其强烈的反馈,从而消除了人成长中的真实性与交互性,主体性面临很大的危机。三是基因编辑、互联网垄断等对平等问题造成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龙表示,数字鸿沟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政治平等的新挑战。技术的发展并未消除差距,反而形成新的“算法阶层”。在谈及信息茧房时,他表示,算法推荐机制使公民陷入同温层,削弱了民主对话基础。技术资本的崛起更重塑了政治权力结构,从“人民控制政府”转向“技术控制人民”。他提到沙特授予机器人公民身份的案例,提醒学界关注数字主体与人类主体界限模糊带来的法理风险。孙龙强调,数字政治研究必须整合资源、认同与动员三大维度,推动实证政治学与技术伦理学的融合,并呼吁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方博认为,李石教授坚持“技术应服务于人类,而非取代人类”的立场,是在AI浪潮中重新确立人文精神的重要努力。他以欧洲AI伦理立法为例指出,欧洲虽在立法上领先,却在技术竞争中乏力,这提醒学界要在反思中行动、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平衡。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张乾认为,AI在政务领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同时带来了算法黑箱和责任不明的治理隐忧。在数据治理方面,他以疫情期间行程卡和“一政通查”项目为例,表示数据共享提升了公共服务效率,但隐私保护与数据滥用风险并存,亟须制度约束。他进一步强调算法正义与透明的重要性,认为算法公开并不等于正义实现,关键在于可解释性与社会公平性的平衡。张乾总结道,《数字时代的政治》为技术治理提供了制度反思与伦理框架,对工程与政策研究者都具有启发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治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主任龚新奇表示,当下权力结构已从“资本主导”转向“算力主导”,数据、算法与算力成为新的战略资源。未来的全球竞争,将是生态级涌现速度的较量。龚教授提出三项思考:一是防止技术霸权带来的治理失衡,应建立数字税与算法监管体系;二是推动教育体系重构,使学生具备与AI协同的能力;三是正视智能社会的伦理风险,建立信息节制与心理健康的社会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佟德志认为,数字化不仅带来了方法革命,也带来了人文精神的考验。政治学研究不能止于算法与数据,而应回归对自由、平等与正义的追问。《数字时代的政治》以人文关怀回应了技术扩张的挑战,提醒学界守护理性、同情与道德判断的能力。他说:“真正的文明不是机器更聪明,而是人更清醒。”
在互动环节,与会者围绕AI治理的跨学科路径、数字伦理与就业变迁展开热烈讨论。多位学者认为,数字化社会将促使人类重新定义价值与意义,从“劳动证明价值”转向“以创造与幸福证明存在”,人类要学会重新定义什么是“劳动”,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