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背景下高校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创新路径

2025-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为数智赋能高校课程教材教学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制度创新为保障、国家政策为支持,产业升级为实践载体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在“数据要素×”智能时代背景下,全球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已发生深刻变革。因此,对高校学生培养体系、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均提出全新的挑战。我国现有高校课程与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更新慢、学科融合差,课程体系衔接弱、实践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以“数据要素×”为背景的人才培养需求。虽然,现在诸多高校和学者都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原理、应用案例,以及外语在国际商务、科技交流等场景中的实际运用融入专业教材建设。但是,在知识和社会快速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教材内容更新滞后、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生硬等问题依旧存在。所以,如何编写既具前瞻性又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和吸收的跨学科教材,如何确保教材内容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动态,一直是当前课程教材体系改革的重点。

  随着“互联网+”“数据要素×”,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AI+教育”已经成为实现教学创新的时代潮流与趋势。慕课(MOOC)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束缚,掀起一场意义深远的打破时空屏障的“课堂革命”。但是,资源离散、技术落地难,如何使AI高效、准确服务于教学与学生就业,以及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人工智能+外语+专业”赋能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时代命题,仍有待认真评估与潜心钻研。

  构建“线上慕课资源+线下融合课程”知识学习双系统

  制定灵活的多元化选课政策,鼓励学生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的64所名校的85门涵盖人工智能原理、技术和应用相关AI赋能“金课”和30个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的9.7万门线上慕课资源中,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专长、专业、求职、考公、考研,以及前往国际组织实习、独立自主创业等规划密切相关的线上课。允许学生通过慕课学分互换线下课程学分,力求达到“多样化教育”“多元化成长”“多可能性成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智素养等综合实力。

  基于以需求为导向,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和“教学服务于学习者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即“为解决什么社会问题而学习”,学生可以选择从线上课程、线下课程、数字教材、慕课资源等多渠道或任意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混合学习,实现在知识获取模式上“多元并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线上随时随地学习、线下即时即刻验证”的“Online-offline知识学习双系统”,共同守护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之路。建设“围绕问题解决而因人、因学生兴趣设计的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型课程体系”。

  在线下课程改革方面,利用好现有高质量线下课程资源,创造“开放源”课程体系。仿效“北大—清华—北外”开放课程“三校互选”机制,在全国及地方推广,力求“打破校际壁垒,鼓励跨校互选”。如鼓励“人工智能+外语、艺术+人工智能、外语+艺术、法律+外语、理工科专业+外语、对外汉语+人工智能”等“灵活交叉学习共同体”,推动我国相关专业的学生带着外语或人工智能这一全新的生产要素,走向世界舞台、引领全球行业、职业、创业市场发展新模态。

  针对理工科、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可通过引入企业孵化器、对接天使投资、共建研发平台与产业学院、实施企业与学院为大三学生设计“订单式”联合培养课程方案、完善实习体系、共建实训基地及开展师资互聘等多元举措,推动专业外语人才、外交谈判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与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深度融合。此举不仅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就业实习场景,助力学生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从纸上走进现实”;同时,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非通用语国家市场,提供“外语+专业+人力+科研”的协同支持。通过系统性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增强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效应,全面提升校企资源整合与合作育人质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高效联动的产学研发展机制。

  建设问题导向型“教材生态”

  构建自主化、个性化、开放化且以问题为导向的动态教材生态,是推动教育创新的重要路径。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聚焦全英文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议题,开展“全球胜任力”课程建设,着力培育“了解我国国情,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国际谈判规则、具有全球视野、洞悉不同国家与区域宗教、文化、习俗、信仰、地方性知识,并善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自己专业潜力的具备卓越全球胜任力的高层级外交后备人才”。

  围绕这一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数据挖掘与整理》《信息检索与分析》《演讲与辩论》《演讲礼仪》等配套课程,构建支持全球胜任力人才发展的课程矩阵。在专业知识教学层面,创新采用“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邀请国际行业专家,通过板块化专题讲授、讲座式知识传递、论坛式学术研讨及小组协作探究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围绕全球性议题展开知识建构与能力训练,实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核心目标。此外,整合非课程实践资源,构建“沉浸式—体验式—岗位责任制”三位一体实践体系。依托联合国及各级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跨国议题研讨活动、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实践平台,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形成“立体化”“多维度”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人才的全球治理参与能力与跨文化实践水平。

  依托AI智慧教室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录制不同板块专家课程视频与音频,通过“大咖微课堂”“大咖有声书”等载体,构建跨平台知识传播矩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域辐射。在教材形态革新方面,突破传统纸媒局限,推动教材编写向数字化、图像化、有声化、视频化方向转型,强化知识呈现的多种维度。尤为关键的是,构建知识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机制,以社会实际需求驱动知识体系迭代更新,激活教材知识的实践生命力。在此理念下,构建教材建设以行业专家演讲课件、课程实录、慕课资源等为核心动态素材,通过学生互动研讨、小组协作任务、学术论文撰写、课堂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为辅,促进知识的多向传播与深度解构,最终形成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协同共建的“问题导向型教材生态系统”,有效提升知识生产与产能转化。

  推进动态型“国家教材库”建设

  鉴于以上改革与创新,国家可依托高校学科资源、行业专家智库及全球顶尖的科研中心,系统推进我国“国家动态教材库”建设。参照网络百科开放式协同编撰机制,构建开放共享的“国家动态教材库”数据采集与内容编审机制。通过整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科研人员、一线实践者(数据生产者)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元主体,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实现学科知识与前沿议题的持续迭代,确保教材库内容的学术前瞻性、交叉验证性与历史继承性。

  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社会发展为导向,汇聚专家智库、教授者和使用者协同共建的跨学科动态教材生态系统与国家动态教材库建设。深度融合数据驱动、技术赋能与跨界协同等特征,兼具开源性、动态性、跨学科属性,为我国高等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范例,助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建设方案,推动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与范式推广。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海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