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举行开题报告会

2025-07-03 来源:光明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6月29日,由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湖北武汉举行开题报告会。

  专家评议组由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复旦大学教授刘红凛、中山大学教授林进平、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等组成。黄蓉生担任专家组组长。

  课题首席专家项久雨立足于文明的价值论高度,从选题依据与选题价值、总体框架与研究思路、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研究目标与研究计划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整体汇报。

  他介绍,课题采用“总—分—总”的研究结构:开篇“总”部分作为研究的起点,聚焦于文明兴衰比较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问题;“分”部分是研究重点,聚焦于文明基因、文明特质、文明形态比较维度,系统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三方面核心内容;结尾“总”部分回归文明发展比较维度,前瞻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向度,既回应理论命题,又指向实践路径。此外,项久雨创新性地从文明价值层面切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传承、文明延续与文明发展的价值意蕴,为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本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随后,子课题负责人进行补充汇报。

  专家评议环节,陈金龙建议应继续以中西对话为核心,既要深入比较中西文明在现代化路径上的异质性与互补性,更要拓展比较维度,提炼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刘红凛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提出要将中国古代文明纳入核心考察范围,破除西方自由主义的简化叙事。林进平提出,文明比较研究要以连续性为逻辑主线,既要追问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更要关注关键历史节点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王建华提示,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

  黄蓉生在评议总结中指出,课题可以从理论高度、内容深度与实际效度上进一步深化: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中国特色的文明实践—全球文明对话”三层理论架构,填补现有研究空白。其次,可以增设“人类文明发展总论”作为破题环节,系统梳理文明演进规律,明确研究的比较逻辑,构建“为何比较—比较什么—如何聚焦”框架,以此统领子课题设计,形成“总论奠基—分论展开—实践验证”的立体研究体系。最后,研究重点在于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贯穿全课题,在比较视野中凸显“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独特性,难点在于破解“传统—现代—全球”三重张力下的文明话语建构,亮点在于回归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最终成果形成研究专著、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专家组合议后,他们肯定了这一课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致认为课题兼具宏阔的学术视野与清晰的理论框架,创新性地融合多学科方法,充分彰显了课题组深厚的学术积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同时,建议课题组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关键问题,找准目标定位,在总体框架、成果产出、经费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项久雨表示,课题组将系统梳理专家意见,充分吸收专家建议,在深化理论创新、强化实践导向的基础上,创新成果呈现形式,推动研究成果向学术前沿与决策应用双维度转化,确保高质量达成研究目标。

  报告会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全友先后致辞。他们期待课题组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秉持“实践为基、问题为向”的理念,持续锻造兼具学术创新性、决策前瞻性与实践引领力的标志性成果。

【编辑: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