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本网记者 陆航)陕西师范大学走过八十载风雨历程,始终秉持着“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在一代代师大人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下,陕西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建校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始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传统和学科优势。
建校之初,在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全校师生潜心科研,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耕耘结果。首任校长刘泽如先生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对我国创建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体系作出了开拓性贡献。陕西师范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1961年,时任副校长郭琦定下目标“出潼关,进北京,争取在全国学术领域里的发言权”。全校师生拼搏奋斗,硕果累累,不断践行着陕西师范大学的学术目标。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抢抓机遇,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锐意创新,通过不断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科研管理方式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搭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学术研究氛围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得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和繁荣。在陕西师范大学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成果产出、科研立项、获奖数量、经费争取以及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实际,2003年社会科学处发布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通过促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完善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营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等举措,发展繁荣陕西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助力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保持有力和可持续的发展。
首先,紧抓陕西师范大学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及研究领域,对标主流、前沿问题,促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陕西师范大学的优秀专家团队产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研究成果,于多个领域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突出,陕西师范大学一直全心服务西部教育,依托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优势,积累了大量有关教师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乡村教育、边境边疆教育等重点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还充分发挥地区和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在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等领域特色突出,尤其是史记文学、红色文艺、汉语言文字学、西北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方面,陕西师范大学一直在先秦史、隋唐史、五代十国史等领域有突出成果;在中国哲学方面,更是形成了关学研究的特色方向。
其次,响应国家战略,引领陕西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陕西师范大学一直秉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导向,大力支持和组织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以各种方式开展社会服务,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一批应用成果相继被政府部门采用,尤其是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四五”期间近500篇研究报告被各级单位采纳,其中被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370余篇,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
陕西师范大学还积极响应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理优势,2014年开始实施“1311丝绸之路教育人文交流工程”。陕西师范大学还积极组建智库平台,不断强化“一带一路”研究,建设了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一带一路”文化研究院等高水平智库平台。
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激励教师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动力。人才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多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人才第一”的理念,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释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活力,努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打破唯论文、重数量、轻贡献的单一科研评价模式,遵照承认每位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承认每一种带有原创性成果的价值的基本原则,突出成果创造性、标志性、国际化、团队贡献等核心要素,修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认定办法(哲学社会科学类)》,建立了符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需要、研究特色、实际格局的多元化与分类的科研评价模式和体系,很好地调动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热情,进一步激发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活力。
在这些举措的保障和激励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产出、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获奖数量均获快速增长。在2023年软科发布的“中国大学文科实力评级”中,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实力并列全国19名,首次进入全国前20,迈入中国文科实力A+序列。
第四,突出质量导向,多举措推动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与成果。近来年,陕西师范大学积极调整战略方向,在量的发展的基础上,更着力于质的提升,大力推动有组织科研,构建了以建设大平台、大团队,产出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的培育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陕西师范大学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产出重大优秀成果的能力,实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国家重大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繁荣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展了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培育专项课题和重大成果培育专项申报工作,强化以重大项目和成果为引领的导向。
“十四五”以来,项目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0项,其中重大项目18项,重点项目23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4次排名全国前五,其中2次排名全国第二;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项目1次排名全国并列第一。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88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6项,年度项目立项数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十。成果方面,累计出版各类著作580余部,其中3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含公示中2部);发表论文近4600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含英文版、内部文稿)上发表文章13篇,在各类高质量期刊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高水平论文发表量接近发文总数的60%;获得厅局级以上奖励320余项,在日前公布的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陕西师范大学共有20项成果获奖,其中2项成果获一等奖,获奖总数较上届提升120%,实现20年来教育部一等奖数量质量的新突破。在第十六届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陕西师范大学72项成果获奖,22项成果获一等奖,获奖总量与一等奖获奖量均居省内首位,彰显了陕西师范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实力。
在高水平平台建设方面,截至目前,陕西师范大学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类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48个,包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国家民委等其他部委重点研究基地9个等。其中,11家单位入选CTTI来源智库,2家单位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AMI),3家单位入选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各平台产出的成果连年在CTTI组织的智库建设最佳案例与智库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在咨政建言服务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平台建设卓有成效。
陕西师范大学历届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数量
陕西师范大学历届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数量
陕西师范大学在历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的立项数量
陕西师范大学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获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