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12月22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团队完成的《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2022)》在上海发布。发布会现场同时举行“慈善事业与数字技术”主题研讨沙龙。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章晓懿和上海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处长马国平致欢迎辞。报告发布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主持。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慈善组织的代表50余人在线就慈善公益与数字技术的结合相关话题进行探讨。
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发布
章晓懿表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意义重大,作为慈善和科技结合领域的《中国大型慈善组织数字化建设研究报告(2022)》发布恰逢其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将不断整合优势学术资源,全力支持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等机构开展此类前沿课题研究。
马国平提出,交大团队发布的报告具有较强前瞻性,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新局面的打开,这份报告对于助推上海乃至全国慈善组织重视数字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张其伟负责发布报告,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与核心发现。通过对我国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慈善组织实施的大量调研,报告发现我国大型慈善组织在战略部署、办公自动化、协同智能化与数据资源转化四个层面展示出积极的数字化转型态势,并已对慈善事业发展形成良性影响。但大型慈善组织在的数字化建设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突出表现在资金支出压力较大、复合知识背景专业人才缺乏、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与数字化转型不兼容、行业交流合作较为迟滞等几个方面,需要从战略导向、资金投入、人力支持、内部治理优化和行业互联等维度予以提升。
让慈善组织跟上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步伐
“慈善事业与数字技术”主题研讨沙龙环节由徐家良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增爱公益基金会、苏州市慈善总会、无锡市慈善总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北京仁泽公益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的负责人对报告进行点评,同时围绕议题展开主旨讨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认为,目前慈善组织与市场部门、政府部门之间存在较深的数字化建设鸿沟,需要慈善从业者予以充分重视,学界也需要深度挖掘其中的深层原因。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互联网已经在慈善事业中实现全过程参与,但慈善组织运用技术的目的仍应是更好地实现宗旨和使命,因此也需要充分考虑数字化建设的成本收益比。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谢琼教授认为,数字化是数字时代慈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活力的同时,需要关注和预防无处不在的潜藏风险。
慈善组织从业者则主要从本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实践角度进行分享,展示不同类型慈善组织在网络募捐、公益传播、内部运作和数据归集等方面所进行的尝试。
徐家良在总结发言中总结了研究报告的主要贡献和改进提升空间。他提出,我国慈善组织的数字化建设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升重视程度,也需要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参与推动,来促使慈善组织跟上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协同投入到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慈善领域的数字化如果能够早日形成规模,将对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作出重要贡献,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他表示,现有的研究报告只是阶段性成果,未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将持续开展慈善数字化方面的深入研究,也希望继续得到与会嘉宾的支持。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