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屹桉)2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华建敏在致辞中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应当坚持“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追求公平正义、互助共济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社会保障视角出发,中国的具体国情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应有之义,从而具有内生性和价值性。庞大的国有资产和土地公有制为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结构变动会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在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提升,需要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提升的良性互动、均等化与精准化的动态平衡。第三,中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在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需要坚定的制度理念、精巧的制度设计以及有效的制度执行。另一方面,要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邻里互助、亲友相济、尊老慈幼、乐善好施,这些都是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保障方式,应当在新时代成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重新激发社区活力,支持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要构建有效的家庭保障支持政策,在养老、托幼等方面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要弘扬慈善事业的道德力量,倡导全民向善的积极社会风气;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探索企业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任务部署,切实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着力推动养老服务立法,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体系。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科学布局,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加快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着力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打造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老年人进一步提供就近就便、科学专业、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三是要进一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出台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四是要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安全,实施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推动养老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加快出台养老服务质量安全系列标准规范,着力推进养老服务监管规范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他表示,当前在解决超大规模老年人口养老服务、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过程中,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索,有不少实践难题亟待破解。他希望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引导更多力量关注养老服务工作,为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发展凝心聚力,更好保障亿万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服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一是要坚持有利于就业的积极社会保障理念,积极化解就业总量压力。二是要积极应对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在注重人口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质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三是要把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四是要发挥好社会保障刺激消费、拉动有效需求的功能,使其成为扩大内需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促进经济发展。他还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保障道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一是要以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为重点,着力解决“漏保”、“脱保”、“断保”问题,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可及性。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三是要以实施社保基金管理巩固提升行动为抓手,着力防范化解基金安全重大风险,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安全性。四是要以推进数字人社建设为关键,着力加强社会保障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增强社会保障的便捷性。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黄华波认为,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事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宏观大势、医保改革、制度质效等方面的有力条件都将继续促进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行稳致远。然而,今后医保工作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忽视,医保基金收支压力持续增加,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医疗保障协同治理还需加强。对此,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注重优化服务。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推动,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成本小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二是更加注重精细管理。以精准、精细、精致思维转作风、提质量、增效益,将精细化管理融入医保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有机衔接医保各项管理措施,形成合力,更好发挥医保基金的保障效能。三是更加注重守正创新。继续坚持现有成熟稳定的医疗保障制度及待遇保障机制,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优化参保结构,加强对新业态、长护险等新情况、新制度的研究,鼓励地方创新,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四是更加注重协同联动。准确把握医疗保障各方面之间、医疗保障领域和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着力构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武建力在讲话中指出,养老金融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养老金融是围绕社会养老需求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养老基金的筹集,即资金端的问题;二是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即投资端的问题;三是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即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从资金端看,要探索拓展筹资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养老基金规模,夯实社会保障的财富基础。据测算,2035年养老基金当年的支出规模为14.2万亿元,2050年的支出规模将达到36.7万亿元,目前包含全国社保基金在内的养老金资产积累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接下来,要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第一支柱养老金收支政策和退休政策,进一步鼓励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多渠道筹集养老储备基金。第二,从投资端看,要坚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提高养老基金长期收益水平。我国养老基金的投资运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投资业绩。但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宏观形势日趋复杂,未来要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需要包括社保基金会在内的资产所有者在坚持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投资管理运营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在题为“坚定自信,守正创新,使中国特色医保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医保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建立起来的,这是既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客观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特色鲜明的医保制度。要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实践中使医保制度更加健全完善、更加成熟定型,使中国特色医保之路越走越宽广。对此,他提出要把握三个基本点:一是知其由来。知其由来,至少要时刻铭记“两江试点”“国发[1998]44号文件”“从体制推进到系统集成的渐进式改革方略”这三件大事。二是坚守本来。始终坚持党对医保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人有医保,解除全体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始终坚持健全完善机制体系、制度体系,发挥制度引领和制度影响力;始终坚持保基本的指导方针,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民粹主义、泛福利化和福利赶超等不良倾向;始终坚持三医联动,创新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始终坚持医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医保人现代治理的胜任力。三是开创未来。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要以健全完善制度为引领,增强制度的影响力;要固根基、养优势、补短板、强体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保障不足与保障过度并存的问题;要创新医保治理格局,以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集采改革和基金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为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积累经验,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要切实提升医保队伍治理胜任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四有”医保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在题为“新时代社保经办管理模式的升级”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保障经办管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智能化模式,其突出特征是系统集成加智能经营。他表示,展望2035年,党中央对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有三项要求:一是将各项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连为一体,进而与社保制度的其他发展领域协同共进,通过智能化促进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融会贯通。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牢记便民利民,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管理和服务贴心暖心。三是深入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切实做到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他强调,我国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模式经历了从自治到社会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阶段,这既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也是对社保经办工作规律性主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历史上,因单纯的工具改进而触发社会的重大变革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建设之路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不应当错过技术革命带来的所有可能的机会。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顾问、国家医疗保障局原副局长陈金甫在题为“强国进程中的健康保障改革与发展思考”的大会报告中指出,走中国式社会保障道路,应当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中,更好地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健康保障制度体系与医药供给和效能密切关联,全方位地影响和决定了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他围绕中国式健康保障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构成了中国式社会保障、健康保障的时代命题。一是要深刻认识职业、收入、生存新形态对传统保障方式的挑战,全面研究建构适应和推进人的基本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保障方式和服务管理模式。二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供给,在全面提升现行保障范围和质量的基础上,适时丰富保障内涵。三是要及早研究应对日益突出的人的服务短缺挑战,加大对替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保障支付。第二,实施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健康战略。医疗保障具有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未来需要建立全面均衡的多层次健康保障,更加重视和更加有力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保障机制。在政府治理层面,一方面要规范决策权限,全面推进制度统一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大基金统筹调节力度,既增强防风险能力,又增强战略购买的能量。第三,引领医药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深刻认识健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健康保障作为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本身不具备完整独立闭环的质量内涵和评价指标,其质量高低、效能优劣体现在社会治理功能上,影响并决定于医药产业与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高度重视医药科技创新对服务供给和价值的影响。第四次科技革命将会改善医疗医药供给、重塑医疗医药资源以及颠覆医疗医药治理。三是要深化完善健康保障战略性购买。四是要立足于建构三医协同治理机制,以健康保障服务为运行基础,以购买关系为核心机制。他强调,充分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引领作用,一定要激活利益机制、灵敏价格机制、促进竞争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理论建设论纲”的大会报告中指出,现代社会保障天然具备共享本色,这一本性决定了它并非以维护私人占有为核心价值追求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构成部分。换言之,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而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这是其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具有或是主要只具有工具性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是其应有之义,人民性是其根本特质,它使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共享机制直接反映着国家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程度,其发展水平可以视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标志。人民性特质还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无止境,发展也无止境。从过去强调雪中送炭、兜底保障,到现在突出基本保障、多层次保障,再到未来走向共同富裕、建成福利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具备中国要素,包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属性,避免资本力量及其代言人主导社会保障理论、政策和舆论,杜绝资本集团或既得利益集团扭曲社会保障实践路径;坚持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为条件,并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要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变化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包括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和人的观念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群众福利诉求的全面升级;要与中华传统保障机制相融合,在制度建构中注入中华本土性元素;还要遵循“远学德国,近学日本,采多国之长,行大国之道”的国际借鉴基本逻辑,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在借鉴中必须注入理性。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其实践效果集中体现在覆盖面的持续扩大和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上,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有力的制度保障,但这一制度尚未成熟,还因以往改革的探索性与历史局限性,局部领域存在着偏离客观规律、不适应中国国情的路径偏差,其不良效应日益显性化,亟待厘清建制理念、矫正路径偏差。在这方面,他主张摒弃用银行家思维、承包制思维来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破除欧美式迷信,廓清私有化、市场化迷雾,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出发,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为优化制度安排的取向,确保制度设计优良,并在发展进程中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按下快慢键,真正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公益社会协调配套、高效联动。他还主张坚决清除法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私有化成分,将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抓住重点保障项目优化关键性制度安排,抓住“十四五”、“十五五”关键窗口期积极作为,确保人民有清晰、稳定的安全预期并实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