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珠江西江连文脉,学术盛会聚贤才。2025年,恰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60周年和肇庆学院建校55周年之际,由肇庆学院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的“区域国别学视域下中东欧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于11月14日至16日在两校隆重举行。会议以“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区域国别学的多维视角”为主题。

合照 主办方供图
肇庆学院校长李琴代表学校向来宾致以热烈欢迎,她回顾了肇庆学院的办学历程与发展成就,肯定了学校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表示,从区域国别学视角深耕中东欧地区研究,既能深化对该地区的认知、增进中外互信,更能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务实合作与文明互鉴注入新动力。
广东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何方俊对此次会议在两校成功召开表示由衷祝贺。他表示,广东省社科联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国别学发展,将继续通过扶持重点研究基地、完善科研项目资助体系、搭建高水平成果转化与交流平台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学术团队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和协同支持。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罗林表示,本次会议紧扣时代脉搏、回应时代需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学界与教育界的责任担当。他强调,肇庆作为西学东渐的重要枢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为本次会议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
主旨报告聚焦科技合作、国际传播与区域认知新范式。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表示,澳门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将继续在大湾区框架下推动区域国别学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高歌从研究的根本性问题出发,对当前的中东欧研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三问,即中东欧能否被视为一个具备区域共性的地区?中东欧研究应否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中东欧研究能否形成独立的交叉学科?引发了与会学者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姬文刚深入分析了波兰经济,通过详实数据展现了波兰经济转型后的强劲韧性,解释了其成为中东欧第一大经济体的核心驱动力与关键因素,展望了中波未来的合作潜力与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刚表示,在政治多元、经济趋同和安全复合的背景下,中东欧正以一种“融入式回归”和“嵌入式发展”的姿态重新定义其身份认同,研究中东欧需超越传统框架,在本体、认识与方法上实现自主创新,并结合人工智能推动整体性分析。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黎磊分析了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在推动战略自主的进程中所采取的避免选边、主导具体议题和保留政策空间的“被动-主动”混合型策略,认为中东欧各国对欧盟战略自主的路径呈现差异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林温霜表示,历史是理解当代中东欧问题的关键。要全面认识该地区,必须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中东欧国家多次经历大国瓜分的记忆,使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更加注重主权安全,从而形成当下较为强硬的政策立场。
主旨报告会后,大会分设六个平行分论坛,涵盖“大国关系变局下的中东欧形势”“中国—中东欧创新合作”“历史与当代视角”“文明互鉴视角下的波兰研究”“全球视域中的中东欧研究”以及“青年论坛”等主题。各论坛讨论深入、点评精准,气氛热烈,彰显了学界对相关议题的持续关注与研究活力。
本次会议以跨文明对话为纽带,以区域国别学为桥梁,汇聚了中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思考。与会学者围绕中东欧研究的重要议题展开高质量讨论,通过多层次、宽领域、跨学科的深入交流,不仅深化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理解,也推动了研究视角与方法的进一步拓展,为新时代中国—中东欧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学理支撑。
会议集中展示了肇庆学院在区域国别学领域的建设成效与科研实力,为学校深化国际合作、建设湾区特色鲜明的人文社科高地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