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想 通讯员 王瑞 王皓远)4月3日,“‘三大全球倡议’下的区域国别和全球南方研究新探”学术报告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主讲人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杨洁勉。此次报告是中国农业大学发起的“区域国别与发展”系列活动首讲,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徐秀丽主持。
杨洁勉首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诠释了区域国别学的价值,强调从区域、国家和学科三个维度的系统研究。此外,杨洁勉还认为,除了研究国别和区域外,关于不同国别领域方面的研究也应当纳入区域国别的研究中,其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同时,杨洁勉肯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十年南南合作中的贡献,希望未来区域国别研究能够有效利用中国制度优势。专家学者,则要在国家需要、机构建设和个人专长之间实现动态平衡。
其次,杨洁勉从政策变迁的视角追溯了从亚非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到全球南方的叙事演化过程,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对国家定位和国际秩序的认知变化与调整。杨洁勉表示:当前,“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也突显了“全球南方”国家追求现代化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趋势。鉴于国际上对定义“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及其共性尚无完全一致的界定,对中国学者而言,需要进一步扎根于“全球南方”国家中,了解这些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风土人情,以便和“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各领域合作,增强文明交流互鉴。此外,中国可以倡议相应的全球南方峰会或论坛、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深化机制建设和领域合作等。
杨洁勉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阐述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三大全球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相互之间辩证统一,是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方案,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时代性。杨洁勉认为,中国学者应当努力走出去,在各领域积极行动,让世界各国能够生动地理解中国的外交理念,从而了解一个有情怀的、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中国。与此同时,杨洁勉还认为中国学者应当积极听取他国发展理念和经验,促进文明互鉴。
在讲座结语中,杨洁勉从理论、学术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南方”和“三大全球倡议”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将推动国际秩序从“西方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型,标志着中国从“规则接受者”向“理念和规则贡献者”的进步。
报告结束后,杨洁勉与在场的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建设而言,杨洁勉认为,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目前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建设同质化现象还比较突出。在他看来,国际问题研究智库应当结合自身的人员框架和研究特色,开展特色化研究,从不同领域研究不同的对象国。此外,智库也应当积极吸纳青年研究人员,让广大青年研究人员开放思想,发挥自身优势,作出有特色的成果。在谈到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学术合作时,杨洁勉建议中国高校和“全球南方”国家高校要开展学术研讨会、共建研究机构,分享中国发展理念,深化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各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