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思政课研学实践的高质量发展——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发表五年

2024-04-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5年来,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研学活动成为新兴的实践教学模式,且呈现“小学起步、中学做强、大学做精”的发展态势。然而,整体而论当前思政课研学实践还存在底色亮度不足、模式创新不够、机制建构不活等影响课程成效的主要问题。为此,要从如下三个维度扎实推进思政课研学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擦亮教学底色,在准确把握政治方向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故事”,强调“中国”与“故事”的结合,表明要从政治发展的高度彰显故事的中国特色,从传播实效的维度凸显中国的故事风情。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鉴于此,开展思政研学实践,一方面,要加强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引领,以此作为开展思政课研学实践的首要前提。要做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要以系统化的设计和针对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中国、用眼睛捕捉画面,用心灵记录故事;要确保学生在研学实践中,能既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又辨证处理“中国”与“故事”的内在关系,切实将坚定政治方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将传播好中国形象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内容,多方位讲授和传播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各研学展馆要广泛运用数字技术,以此作为开展思政课研学实践的有益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这一论述中所强调的“说话”旨在表明各展馆在故事传达上应具有实效性。思政课研学活动多以观览展馆、调研访谈、模拟体验为主要内容,其中参观展馆占较大比例。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具有强烈的科技性、体验性与互动性等观览诉求。然而,由于受资金调度、技术运用、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当前不少研学展馆仍以橱窗展示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带入式体验,难以达到身体、心智、思维、环境等要素的有机统一,从而陷入走马观花的认知困境。为此,应加大对历史文化展馆数字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更全面开发和运用VR体验馆、数字化主题展览馆等现代化技术,要利用图、文、物、声、光、电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入地引导青少年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国故事的内涵魅力,从而在擦亮教育政治底色的前提下,真正达到以研促学、以学促思、以思生情的教育实效。

  二是坚持模式创新,在加强实践体验中活用教育形式。思政课研学实践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对于这样一个“行走的课堂”而言,不论是只游不学,还是只学不游,都必然无法实现教育实效增量,因而开展思政课研学实践要通过创新研学模式来加强活动的“课程化设计”,要突破传统游览参观的模式,重点从创新体验式和学习交流式方面着力,这就要求:

  一方面要通过挖掘和整合资源来开发研学实践产品。我国的许多优秀文化资源是思政课研学活动的重要依托,也是各地学校可就近取材进行课程设计的有利凭仗。为此,高质量开展好思政研学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各地文化资源特色,科学调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比如,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这些区域天然具有秀美的山水、广袤的农地、丰富的民俗等资源。利用这些特点,可打造成“红+民俗”“红+非遗”“红+绿”“红+农”等体验式研学精品,进而让学生感知文化魅力、聆听党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学生们在领略祖国秀美山水和美好生活的同时明史知今,强化担当使命的意志。

  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引导来提升教育效果。对于思政研学实践而言,研习感悟的目的不只是明理、增信、崇德,更要落脚于力行实效。鉴于此,活动组织者要在学生参观、聆听、游览、参与、调研、体验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开展总结交流的活动力度。还要适当鼓励指导教师通过直播、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仍开展讨论交流,做到既延长研学实效的“反射弧”,又激发多维互动的“热效应”,从而使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多元化阐述学习感悟、提升情感认同、深化理论认知、增强文化自信,进而真正实现在活用教育形式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三是保证参与效度,在统筹多种要素中活化育人机制。思政课研学实践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力量于一体,融合人才、资源、经济、平台、制度等多种要素。恩格斯指出,在事物的关联中,“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认识现实的因果关系”,可见思政课研学实践的开展唯有在把握规律中激活各种要素,才能在协同创新的系统化运行中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具体而论,一是要坚持学校的主导地位。开展思政课研学首要在于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对此问题最好的解答者是学校。因此,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理念,要统筹调配好课程目标、学生兴趣、学情特征、资源特色、活动设计等要素的关系,切实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二是要保障家庭的支持配合。思政课研学实践,虽以“学”为目的,但以“研学旅行”为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家长难免会因担心出游安全而对研学活动望而却步,也不乏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受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而呈现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消极打击的态度。因此,要在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以家委会为切入口,以思政课研学的教育意义为重心,强化家长的价值认同,同时还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和适时的交流中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由此实现家长对思政课研学实践的支持与配合。三是要完善社会参与管控机制。思政课研学的落实最终需依靠政府、旅游、交通、财政等一系列部门整合文化资源、创建研学基地、制定保障机制,从而有效解决“去哪里学”和“怎样学”的问题。因此,旅游、交通、财政、宣传等有关部门,以及各类研学组织机构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大思政课”建设方向,坚决在强调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落实好经费保障、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出行安全、教育宣传等问题,从而不仅在同向同行中激活人、资源、经济、平台等多种因素,更在同心同德中高质量推进思政课研学活动的开展。

  总而言之,思政课研学实践具有引导青少年以游促学、游有所学、学有所成的重要功效。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5年之际,深入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其理论实践成效,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秉承问题意识,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文系福建省一流实践课程“风展红旗如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革命文化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研究”(21XDJ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郭玮】